上期我们讲解了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今天
让我们了解一种突如其来的面部疼痛
面部肌筋膜痛
这种痛楚使吃饭、说话
都变得艰难异常
作为一种常见的面部疼痛疾病
不同于普通的牙痛或神经痛
而是源于面部肌肉
和筋膜的病变、损伤或过度紧张
从而引发疼痛和功能障碍
接下来
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
面部肌筋膜痛的奥秘
助你更好地
应对这一疼痛挑战
正确认识肌筋膜痛
肌筋膜痛,源于肌筋膜(即包裹肌肉和骨骼的结缔组织)的炎症、紧张或损伤。这种疼痛往往具有局部性、持续性或阵发性的特点,常伴随着肌肉的紧张、僵硬与痉挛。
在面部,肌筋膜痛常表现为颞肌、咬肌等面部咀嚼肌的疼痛,有时甚至会放射至头部或颈部,甚至肩部。
知晓生活中的致病因素
精神压力
精神压力过大是肌筋膜痛的常见诱因。紧张、焦虑、抑郁、失眠等情绪状态会使身体进入应激状态,导致肌肉紧张。
长期的精神压力更可能使面部肌肉和筋膜处于持续紧张状态,从而引发疼痛。
咬合因素
长期存在龋齿、牙体缺损、牙列缺损或缺失、牙合创伤以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等问题,也可能导致肌筋膜痛的发生。
创伤与劳损
长期保持不良姿势、过度使用面部肌肉或受到外伤等均可能引发肌筋膜痛。
例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不良姿势易导致面部肌肉和筋膜紧张;此外,面部外伤、过度使用面部肌肉(如长时间大笑、大声喊叫、张口等)以及重复性动作(如频繁咀嚼口香糖、槟榔等)也可能导致面部肌肉和筋膜劳损,进而诱发肌筋膜痛。
环境因素
湿冷环境会收缩肌肉血管,导致缺血、水肿,进而引发局部纤维浆液渗出,形成纤维组织炎。此外,寒冷天气或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寒冷与潮湿的刺激也可能使面部肌肉和筋膜收缩、痉挛,从而诱发肌筋膜痛。
营养因素
缺乏钙、铁、钾以及B、C族维生素等营养因素,也可能导致肌筋膜炎的发生风险。
其他因素
病毒感染、风湿性关节炎等肌肉变态反应以及身体畸形等,也可能导致肌肉慢性劳损,进而引发疼痛。
肌筋膜痛的典型表现
疼痛是肌筋膜痛的主要症状,通常表现为面部特定区域的疼痛,这种疼痛可能是持续性的隐痛、间歇性的刺痛或胀痛,疼痛部位可能会随时间变化而有所改变,一般集中在面部肌肉附着点或筋膜紧张区域。
放射痛:疼痛可能放射至头部、颈部,甚至肩部等区域。
触发点:在面部肌筋膜痛的区域,通常可以找到特定的触发点(一个或多个特定的触发点)。按压时,疼痛会加剧并向周围扩散。
功能障碍:由于疼痛和肌肉紧张,面部运动可能受到一定限制。导致张口困难、咀嚼无力、面部表情僵硬等功能障碍。
肌筋膜痛的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包括热敷、冷敷、按摩与理疗等。
热敷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和筋膜,缓解疼痛;
冷敷则能减轻炎症和肿胀,缓解疼痛;
按摩可以直接作用于面部肌肉和筋膜,放松紧张组织,缓解疼痛;
理疗则采用电、光、声等物理手段,调节身体生理功能,缓解疼痛。
针灸治疗
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针灸在面部肌筋膜痛的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疗效。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和气血、舒筋活络。
药物治疗
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来缓解疼痛和炎症。对于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更强效的药物或进行局部封闭治疗。
运动疗法
适当的运动有助于缓解肌筋膜痛。面部的伸展运动与放松练习能增强面部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全身运动如散步、瑜伽与游泳等,则有助于放松身心,减轻精神压力。
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能帮助缓解焦虑、抑郁与失眠等情绪问题,提升应对精神压力的能力。
肌筋膜痛的预防措施
缓解精神压力
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进而保持身心平衡。
保持良好姿势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意保持良好姿势,避免长时间低头、弯腰等不良姿势。
定期口腔检查
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口腔健康体检,积极治疗龋病、牙周疾病,避免出现牙体、牙列缺损或缺失的状况以及继发性牙合创伤。
避免创伤与劳损
注意保护面部,以防外伤发生;
避免过度使用面部肌肉与重复性动作;
倘若需长时间使用面部肌肉,则可以适当休息,并进行放松练习。
注意保暖
在寒冷天气中,适宜佩戴口罩、围巾等物品来保护面部;
在夏季,不要长时间吹冷空调或待在低温环境中。
均衡饮食
保持营养均衡,适量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
特别是钙、铁、钾、维生素C与B族维生素等,对维持肌筋膜的健康至关重要。
加强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有效预防肌筋膜痛的发生。
愿你在了解面部肌筋膜痛的同时
也能学会如何更好地关爱自己
远离疼痛的困扰
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作者:口腔科副主任医师魏东义
美编:张宇暄
责任编辑:赵琛 郭宇
网站
微信
视频号
抖音
微博
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