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2021年3月23日,总书记在福建调研时指出:“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健康对于每个人的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而体检,是对身体状况的一次全面审视,它如同一位预警者,时刻提醒我们潜在的健康风险。
然而,面对五花八门的体检项目,以及报告单上那些令人费解的医学术语,我们是否感到迷茫和困惑?为此,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梳理了健康体检与肿瘤筛查中心近年来的体检大数据,从血液化验的微妙变化,到影像学检查的精准捕捉,再到基因检测的深奥探索。我们深入剖析、解读各项指标,力争用最通俗易懂的话语,告诉您疾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以及未来应该如何预防,如何治疗。
从今天起,我们将在公众号开设“体检那些事儿”栏目,敬请大家关注。如果您想了解任何关于疾病防治的健康知识,请在后台留言,我们也将邀请专家予以指导和解答。
有些人在做头部磁共振检查(MRI)时,报告提示“脑缺血灶”,您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担忧。
那么,脑缺血灶究竟是怎么回事?它是否意味着严重的健康问题?
什么是脑缺血灶?
脑血管病是世界上发病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70%为缺血性脑血管病。随着常规颅脑磁共振(MRI)及CT检查的应用,越来越多发现有这样一组人群:他们无任何不适症状及体征,仅在常规体检颅脑磁共振或CT检查时发现脑缺血灶。
脑缺血是脑血流量降低而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及形态变化,MRI影像表现是存在异常信号病灶(脑缺血灶)。如果发生脑缺血,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脑血流量降低到一定程度,且持续一定时间,就可造成脑细胞功能及形态发生变化。如果突发脑血流量骤降,就会发生急性脑缺血;而持续脑血流量缓慢降低,就会发生慢性脑缺血。
简单来说,脑缺血灶是指由于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性损伤后,在影像学检查中显示出的异常区域。脑组织需要充足的血液供应来获取氧气和营养物质,一旦血供减少或中断,脑细胞就会出现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脑缺血灶有时也称作脑白质高信号,脑白质疏松或者脑白质脱髓鞘等。脑内缺血灶,并不是临床病名,只是影像学的一个术语,是早期诊断尚不明确时使用的一种代名词,指在磁共振特定序列上看到大脑白质出现的弥漫性、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CT检查一般不会出现。脑缺血灶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存在,研究表明,在60~70岁的人群中,87%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68%存在脑室周围白质改变;而在80~90岁的人群中,100%存在皮质下白质改变,95%存在脑室周围改变。
脑缺血灶并不等同于脑梗。脑缺血灶的产生与脑内小血管相关,属于脑小血管病主要的影像学表现。而我们平常所说的中风或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的堵塞引起的局灶性的神经功能缺损,临床可表现为嘴歪眼斜、肢体无力等症状。脑缺血灶,在严重时主要与认知功能下降、抑郁、步态障碍、吞咽困难和排尿功能异常等慢性症状相关。
通过临床对比分析,脑缺血灶和脑梗死的CT、MRI影像表现存在显著差异,MRI检出病例数显著高于CT。所以,MRI技术在诊断脑缺血灶和脑梗死中明显优于CT技术,首选MRI用于临床诊断,可大大提高脑缺血灶及脑梗死诊断的准确率。
为什么会出现脑缺血灶?
脑缺血灶的出现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
这是导致脑血管狭窄或堵塞的主要原因。血管内壁上的脂肪沉积物(即斑块)会逐渐堆积,导致血流受阻。
高血压:
长期的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壁,增加血管硬化和狭窄的风险。
糖尿病:
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其他因素:
4.吸烟、肥胖、高胆固醇等生活方式因素也会增加脑缺血灶的风险。
脑缺血灶对健康有什么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小的脑缺血灶可能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不会被察觉。然而,如果缺血灶累积或扩大,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认知功能下降:长期的脑供血不足会影响记忆、注意力和思维能力。
中风风险增加:脑缺血灶可能是未来中风的前兆,尤其是当其与其他风险因素(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并存时。
情感和行为变化:缺血灶累积可能影响大脑的情感和行为中枢,导致情绪波动、抑郁等问题。
MRI或CT报告有脑缺血灶并不意味着得了脑梗,但当造成缺血性的脑血流量(CBF)下降达一定阈值时,缺血灶即转化为脑梗死,但当缺血性的CBF下降达不到此阈值,此缺血灶未能转化为梗塞灶,在影像表现上始终为缺血灶改变。因此,脑内易发生缺血灶的人群,可增加发生脑梗死的机会。
如何预防和应对脑缺血灶?
虽然脑缺血灶听起来让人担忧,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医学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可以早期发现脑血管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控制血压和血糖:
保持血压和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减少脑血管损伤的风险。建议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服药,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和血糖。
健康饮食:
多摄入富含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减少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DASH饮食(膳食方法预防高血压)和地中海饮食对心脑血管健康有益。
定期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血管健康。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脑血管健康的敌人,戒烟和适量饮酒对预防脑缺血灶有显著作用。
管理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可以减少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胆固醇的风险,从而保护脑血管。
规律作息:
保持每天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
做核磁共振查出脑缺血灶,一般情况下不需要使用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但一定要查一查血糖、血脂、血压等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应完善血管检查,比如颈部血管彩超等。如果存在三高,要使用针对性的药物,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如果血管存在动脉粥样硬化,伴有斑块形成,需要可考虑使用他汀类的药物来稳定斑块。
脑缺血灶虽然听起来让人不安,但它并不是不可控的。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的医学手段,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这一问题。记住,健康的生活习惯是我们最好的医生。
专家推荐
王璐璐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肿瘤防治与科普分会第一届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康复分会食管癌专家委员会委员,省医促会肿瘤免疫治疗专委会委员,重庆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委会委员兼秘书,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放疗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肿瘤分子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重庆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委员,重庆市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与免疫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主要学术方向为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擅长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特别是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
撰稿 / 王璐璐
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成员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科普中国共建基地
重庆市科技传播与普及项目
重庆市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
往期推荐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往期内容~
家里有癌症患者的朋友
~暖心推荐一本癌症患者的康复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