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说
人们经常用“公安”和“警察”称呼维护社会治安的人。但有些情况下,此二者并不能混为一谈。比如,在遇到困难时,人们常说“找警察”,却不说“找公安”;警车上的标识往往印的是“公安”二字,却不是“警察”。
那么,这两个词在具体用法上有哪些差异?又是从什么时候起被用来指称维护治安的人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看——
产生时代和语源不同
“公安、警察”两词产生的时代不同,语源也不同。
在古代,“公安”一词本为地名,指湖北公安县。明代后期,出现了以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兄弟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这一文学流派被称为公安派。
“警察”的用例始见于唐朝,意思是检察、监察,颜师古为班固《汉书》注文“密令警察,不欲宣露也”,又《金史?百官志》:“诸京警巡院,使一员,正六品,掌平理狱讼,警察别部。”这两例“警察”大致指上级机构监管其他部门,均用作动词。
到了现代汉语阶段,“警察”一般只用作名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规定,警察包括公安、国家安全、劳动教养管理等机关的人民警察和法院、检察院的司法警察,是一个包含众多警种类别的大概念,而警车上的“公安”字样,是公安部门的简称,与检察院、法院等其他部门作区分。
因此,古今“公安、警察”在意义上没有直接关联,只是词形相同。现代意义的公安、警察非中国本土产生,而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
使用频次和词义不同
“公安、警察”两词在各时期的使用频次差异明显。笔者以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1901—1949)为调查对象,对各时期的“公安”“警察”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
“公安”的使用次数为:1901—1910年232次,1911—1920年1,846次,1921—1930年10,641次,1931—1940年10,289次,1941—1949年407次。它在1921至1930年间使用次数最多,1941年后使用频次骤降。
“警察”的使用次数为:1901—1910年7,492次,1911—1920年35,063次,1921—1930年48,643次,1931—1940年31,640次,1941—1949年14,327次。它在1930年前使用频次逐渐增多,1930年后使用频次逐渐减少。
通过对比这两个词在各个时间段的使用频次,可以发现“警察”的使用频次远远高于“公安”,说明其使用更普遍。
在词义方面,“公安、警察”不完全相同,在各时期用法也不一致。笔者利用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和 BCC语料库,检索1901年至1949年间《申报》《益世报》《大公报》《民国日报》《顺天时报》五份报纸,以及1950年至2018年间《人民日报》中的“公安”“警察”的用例,梳理出了各阶段的词义变化情况。
“公安”起初多指湖北省公安县,也用于商号名称;1906年后,多指公众安全、公共安全,这一义项使用频率最高;民国时期,它专指维护社会安全的人,其所在的单位称为公安局,用法较为普遍,与现代差不多。
“警察”一词在清末时期已开始使用,多见于关于西方制度的文章中,专指维护治安的官吏;鸦片战争后,负责维护租界安全的人员称为警察;民国时期,专门管理户籍的人员叫户籍警察。
语用搭配不同
从语用角度看,“公安、警察”在搭配使用上区别较大。“公安”前面的修饰语主要是行政级别和管辖领域,前者多称呼部门,不能用“警察”调换;后者多指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与“警察”换用,如“森林公安/警察”。
“公安”作修饰语时,其中心语多是机构名称或群体,起着区分机构或干部人员属性的作用,表示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部门存在关联,除“公安部”外,其他大都可以用“警察”替换,如“公安/警察机关、公安/警察院校”等。
“警察”前面的修饰语是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例如“边防、数字、网络”等,这种用法基本不可以和“公安”互换,只有“人民公安”“人民警察”可以互换,但“人民警察”用例更普遍。“警察”后面搭配的是称谓词或群体名词,表示与警察职业属性相关。
简言之,“公安”在与其他名词搭配时,始终指部门或者工作性质;“警察”在与其他名词组合时,指职业类别。
在日常使用中,我们应注意区分两词的用法,在称呼维护社会公共治安的部门、机构、人员时,使用“公安”一词;在称呼职业名称时,使用“警察”一词。
(改编自2021年6月16日《语言文字报》文章《“公安”“警察”之别》;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施欢欢;图片来自网络)
(文字编辑:王晶;微信编辑、头图制作:苟莹莹;校对:晋力)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