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夏固原开城元代大型宫殿建筑遗址
开城元代宫殿遗址,地处六盘山北段东麓,北距固原县城40里。开城所居地势高亢,俗称开城梁,是黄河支流清水河的发源地。清水河河谷古称萧关道,川道平坦,水草丰茂,便于骑兵的活动,北方游牧民族很早就由此向南进攻,其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近几年,经过我区文物考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开城周围的罗家山、妥家山、北家山、张家涧、黑剌沟、开城村、鱼池村等地,发现了大量元代遗物。典型的如朱砂楷书的铭文砖,其中一块记有“大元延祐六年……九月壬午甲申……开城路开城州……”等墓志铭文;至元铜权,上有铭文:正面“开城路”,背面“官造至元二十三年”等。
开城路至元铜权的发现填补了元代权衡区域分布的一处空白。[1]器形诸如绿釉陶瓶、陶罐、黄釉瓷碗、瓷罐、瓷器盖、黄釉琉璃塔刹、金饰件等。遗迹有烧制砖瓦及琉璃饰件的窑址多处;遗址现象量大而面广的首推琉璃建筑构件,砖石建筑材料的分布,集中散见于开城村、鱼池村周围300多万平方米范围内的梁、塬、峁地表上或耕土层下。
琉璃建筑饰件以釉色分布为黄、绿、白三种,以器形分有瓦当、滴水,大型板瓦和筒瓦等。器形种类中以绿釉、黄釉琉璃瓦为数较多。采集到完整的白釉板瓦、子母扣筒瓦长度达50厘米,也有不少直径为15厘米左右的绿釉、黄釉龙纹圆瓦当及三角形龙纹和花叶纹滴水瓦。上述情况表明,它是具有相当规模的元代建筑遗址。
在建筑遗址区东南现存古城址一座。城垣颓圮,垣体轮廓呈长方形,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残存城垣高度最高为10米左右。城址内遗物与遗址区所见有所类同,在城内还曾出土过30多件铁铸炮筒。此城的始建年代当与周围元代遗址为同一时期。
据《元史》中有关记载,这里曾为元安西王府,从遗址中大量使用...琉璃瓦这一现象分析,该遗址在当时的建筑等级可能还要高,很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灭西夏后准备攻金伐宋时临时驻跸的行宫故殿。
二、六盘山成吉思汗行宫及其卒地问题的探讨
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后,蒙古各部的人口和牧地已按照等级分配完毕,不能再互相掠夺了,邻国就成为进行掠夺战争的目标。夏乾定3年(1226),蒙古军大举入侵西夏,攻下黑水、肃州等城。11月,成吉思汗率蒙古大军进攻灵州,嵬名令公统率十万军队来援。
蒙古军渡河进击,大败西夏军。随后成吉思汗在盐州川驻冬。夏乾定4年(1227年)1月,成吉思汗留一部分军队继续围攻中兴府,自领蒙古军队渡过黄河,率军南下,于2月攻破积石州,进入金境,攻陷临洮府和洮、河、西宁、德顺等州,别遣一军攻入宋境掳掠。闰5月,成吉思汗自隆德至六盘山避暑。
7月,成吉思汗病亡,《甘肃新通志》十三《舆地志》记载,六盘山有成吉思汗避暑行宫,行帐(斡耳朵),其具体地点就在固原开城的西北,遗址于清初仍未泯灭。这个斡耳朵就是为当年成吉思汗避暑时而建立的,成吉思汗亦病殁于此。
关于成吉思汗卒地问题,各书所载颇有异同,兹略述如下:
1、萨里川之说。明宋濂等《元史?太祖纪》云:“二十二年……六月,……帝次清水县西江。秋七月壬午,不预.乙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清毕沅《续资治通鉴》载“秋七月乙丑蒙古主殂于萨里川”。
2、灵州之说。明萨囊彻辰《蒙古源流》、屠寄《蒙兀儿史记》记载成吉思汗殁于图尔默格依城按(即灵州,《蒙古秘史》中称朵儿篾该城);罗卜桑旦津的《蒙古黄金史》所抄引的《蒙古秘史》原稿:“猪儿年,七月二十二日,在灵州城,成吉思汗逝世。”柯劭忞《新元史?太祖纪》记“七月帝驻跸清水县之西江,壬午帝疾甚,乙丑崩于灵州”。
3、清水县之说。《多桑蒙古史》云:“1227年(丁亥年)六月,避暑于六盘山,七月,次清水县之西江,八月十八日卒,诸将奉柩还蒙古,”《金史》卷111《撒合辇传》载;“大元既灭西夏,进军陕西……八月朝廷得清水之报,令有司罢城防及修城丁壮,凡军需租调不急者权停。”有认为“清水之报”当为汗之死耗,金廷以为汗既死,蒙古自将罢兵,因此罢城防,停军赋。韩儒林主编《元朝史》第二章:“成吉思汗在清水县附近死去。”
4、六盘山之说。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90《蒙古取汴》云:“蒙古主铁本〔木〕真殂于六盘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8及陇东慕少堂《甘宁青史略正编》卷12录用陈氏原文。
拉施特《史集》云:“亥年,汗进至六盘山,八月十五日登遐,诸将奉遗命奉梓宫归于哈老徒行宫。”元末明初陈柽《通鉴续编》,明成化年间商辂《续通鉴纲目》都说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盘山”。清朝前期,法国教士宋君荣(Gaubil)《成吉思汗传》也说卒于六盘。
洪钧《元史译文证补?太祖本纪译证》:帝“行至六盘山,为主儿只,南纪牙斯,合申三处交界之地,……帝自此病日渐,临崩之前,告其大臣,我死且不发丧,勿令敌知,待合申主来,即尽杀之。猪年八月十五日,帝崩。”《元史新编?汗本纪》云:“丁亥闰五月,避暑六盘山,六月,次清水县西江,七月壬午不预,乙丑崩于六盘山之萨里川行宫,诸子奉梓宫归漠北,葬起辇谷。”
此外,日本北村三郎《成吉思汗》、那珂通世《成吉思汗实录》等也说成吉思汗殂于六盘。又近人游记中有谓:“六盘山有成吉思汗之庙,在庙儿湾,六盘山之左,昔为成吉思汗之行台,后即死于其地,故为庙以祀之……。"
除上述四种主要说法外,彭大骓著、徐霆疏证《黑鞑事略》中引王楫之言云:成吉思汗攻金国风翔府“城破而成吉思汗死",《亲征录)云:“丙戍春,至西夏……丁亥灭其国以还……,太祖圣武皇帝升遐之后,太宗皇帝即大位”;
原苏联学者E?N?克恰诺夫认为成吉思汗约死于西夏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城下(《西夏法典》汉译本序言),这几种观点为一家之言,本文暂不对其展开讨论。
考究成吉思汗病殁地点,首先要清楚前引各书所记载的地点位置。按萨里川一说乃克鲁伦河上游之平野,一说在鄂尔多斯右翼前旗西南之哈柳图。灵州即今宁夏灵武。清水县西江属今甘肃清水县之牛头河。六盘山与萨里川决非一地甚明。萨里川为其发丧之地而非病殁之处。
从成吉思汗进军路线看,诸史详系月日,记其行踪。《元史?太祖纪》:“二十一年(1226年)二月,取黑水等城。夏,避暑于浑垂山……秋……至黄河九渡……冬十一月庚申,帝攻灵州……丁丑……驻跸盐州川……”。则攻灵州,乃汗死前一年之事。至汗死前一个月,诸史均明确记载避暑于六盘山或清水县,自然无病殁灵州之理。萨里川远在蒙古境内之克鲁伦河上游之西,贸然
谓崩于萨里川行宫,其说不足为据。
汗之死地既非萨里川、灵州,则所余者有清水县与六盘山两地,此两地相距不过几百里,山脉连绵,本难考定,这就需要根据文献所载,仔细加以分析。
《元史?太祖纪》载,成吉思汗临死前对左右言:“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弗能战,破之必矣。"
成吉思汗进军的最终目标乃在致力于攻金谋宋,六盘山主峰在宁夏固原、隆德两县之间,为秦岭丘陵地带之北岭主要山脉,亦黄河与泾、渭间分水岭,昔为戍守之处,陇东陆路要径,其军事地理形势优越,处于宋、金、夏三方交通网络中心地带,是南指秦凤,假道于宋以伐金的交通要冲。
六盘山应是成吉思汗指挥作战的大本营及其宏观把握与制定战略战术的极好驻所。多桑据《史集》、《世界侵略者传》云:“汗同时嘱诸将,死后秘不发丧。待唐兀主及期出都城来谒时,执杀之,并屠其城民。后诸将果如命而行。汗病八日死。”
《元史?太祖纪》又载:夏四月帝次隆德,五月遣使金国,闰月避暑六盘山,至六月金使来此求和,夏主降。能够召见金使与西夏受降之地,应有一定规模的行宫营帐。
清水县之牛头河一带目前尚未有元代行宫建筑遗址的发现,而位于六盘山清水河之源头的开城则发现有元代规模和等级很高的行营故殿遗址,以出土建筑构件中伴有大量...琉璃瓦这一现象分析,其行宫等级应是超越了王府宫室的级别。成吉思汗以六盘山行宫、行账为踞点,指挥灭夏,计划亡金,而窥视攻宋。
《元史?太祖纪》云成吉思汗“崩于萨里川”。而《元史?察罕传》又载:“进攻灵州,夏人以十万众赴援,帝亲舆战,大败之。还次六盘,夏主坚守中兴,帝遣察罕入城,谕以祸福。众方议降,会帝崩……。”
同为《元史》载记,所言成吉思汗卒地有抵牾之处。前文有述,进攻灵州,乃汗死前一年之事,至汗死前一个月左右,《新元史》和《多桑蒙古史》有秋7月帝驻跸清水县之西江,《元史》和《元史新编》有6月次清水县西江之记载。由此可见,成吉思汗在六盘山行台避暑时曾去清水县西江,后又“还次六盘”,故而我们认为成吉思汗是在公元1227年6月或7月到清水县后,身患疾病,车驾北辕,在归漠北途径六盘山行宫时停留而病逝的。
成吉思汗发病到病薨,有8天时间,这与从清水县到六盘山的行程天数亦大致相当。另外,元明时期的史料,大多记载成吉思汗是病殁于六盘山或灵州,明确指出在西夏境内,后因《元史?太祖纪》在记述成吉思汗作战行程时,忽略了《察罕传》所载“(帝)还次六盘”,后人因此而有考证汗至清水西江病逝,对前期文献所记载成吉思汗病归北漠途中卒于六盘山或灵州提出质疑。
综上述分析我们认为成吉思汗率军灭夏攻金时,不仅在六盘山有临时驻跸的行宫、行帐,而且记述汗“殂于六盘”的说法是正确的。
三、开城元代安西王府
开城“元初仍为原州。至元十年(1273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开城府,仍视上都,号为上路。[2]府有治年所,王有王宫。开城府治的地位与上都相等[3],可见其在元初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关于元代在固原开城建宫室的记载,只有安西王府一处。元世祖忽必烈“附会汉法”,[4]继承中原封建王朝“前代之定制”[5]中统建元,仿“周封列国七十,而同姓者五十三人;汉申丹书之信,而外戚侯者恩寝广矣",对其“宗室附马,通称诸王。”[6]
有元一代,封安西王者,为世祖忽必烈正后所生的第三子忙哥剌一支。[7]忙哥剌长兄朶而只王早卒,次兄是皇太子真金,所以他在皇子中有特殊地位。至元9年(1272年)冬10月忙哥剌被封为安西王,出镇长安,授金印(螭纽),以京兆之地(关中)为其分地,驻兵于六盘山[8]。
“至元十年(1273年)诏安西王益封秦王,别赐金印(兽纽),其府在长安者为安西,在六盘者为开城,皆听为宫邸。”[9]据此,安西王宫邸有两处,一为京兆府(今西安市),一为开城府。
开城这一元代建筑遗存为元代“六盘者”安西王府遗址应无疑问,1957年春,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对西安安西王府的城址和殿基进行了勘测”[10],夏鼐先生亦作过补充说明。[11]西安元代安西王府的宫室的修治,“最早亦只能是建于至元9年(1272年)到至治3年(1323年)或更早在大德11年(1307年)。”[12]
夏鼐先生认为是至元10年(1273年)开始,1275年前已建筑完成,大德11后,“如果不是安西王后人仍住在这故宫中,便是由于当时沿用旧称”,其“王宫成为废址,当在元末农民起义之后”[13]
至元17年(1280年),忙哥剌病亡。24年(1287年),忙哥剌子阿难答袭封安西王,次子按檀不花袭秦王,阿难答拒不上缴秦王印,“其后犹称秦王阿难答”[14],封地仍在河西(原西夏辖地)和关陇地区。成宗大德10年(1306年)8月,“开城路地震,王宫及宫民庐舍皆坏,压死故秦王妃也里完等五千余人,以钞万三千六百余锭、粮四万四千一百余石赈之。[15]
据宁夏地震部门推断,时震级为6.5级,烈度为9度。[16]开城安西王府毁于一旦。大德11年(1307年),阿难答争夺皇位失败被诛[17],开城府从此走向衰落.英宗至治3年(1323年),阿难答子月鲁帖木儿袭封安西王[18],12月,秦定帝流放月鲁帖木儿于云南[19],至顺3年(1332年)伏诛。[20]降开城府为州,领县一(开城县),州一(广安州)[21]。
[据上述记载所知,除安西王忙哥剌的次子按檀不花袭封秦王外,阿难答及月鲁帖木儿均袭封过安西王,封安西王者仅三世。
开城安西王府的扩建修治年代,由于史料阙如,难以考证,无法得知其确切年限,大致应在安西王忙哥剌加封秦王的至元10年(1273年)至开城路地震的大德10年(1306年)。这33年内的前几年完成,毁于大德10年地震。
关于其建筑规模、风格,文献缺乏记载,又囿于地震,更是无法知其详细。在未进行考古发掘前,只能借助西安之安西王府作些简单推想,窥见其大致格调及少量内容。
西安安西王府故址出土的琉璃建筑饰件在釉色、器形方面与开城所见大体一致,其城基全部为板筑夯土,城垣基本是长方形,占地均三十多万平方米,公元1275年,马可?波罗曾到过西安安西王府游览观光,他在游记中描述这座王府的情况说:
“王宫内外有许多泉源和小溪点缀着,此外还有一个瑰丽的花园,高墙环绕,上面筑有墙垛,方圆八公里,园中养着飞禽走兽,各类品种应有尽有,可以供给王家尽情娱乐。花园的中央是这个宏伟王宫的所在地。构造整齐匀称,堂皇华丽的程度,简直无以复加。宫中有许多大理石砌成的殿堂和楼阁,装饰着图画,金箔并配上最美的天兰色……。”[22]
由此比较看来,开城之安西王府的宫室建筑亦是辉煌一时,既有一番亭台堂榭,回廊曲折,城阙楼阁,巍峨壮观的宏伟景象,同时亦有另一番旗伞扇,车马戟剑,架鹰纵犬,驰骋田猎的生活场景。方志中有开城安西王府清暑楼、莲花池(养鱼池)记载。[23]建治长安、开城两王府,“王府冬居京兆,夏徙六盘山,岁以为常。”[24],
四、开城安西王府在元初的政治军事地位
开城安西王府之功用不仅仅限于王侯将相避暑目的,其在地区格局方面有特殊位置。由于六盘山所处的兵要地位对于元王朝来说,即是对西夏故地进行有效控制,在政治上又是与中亚诸蒙古汗国联系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年蒙古自和林有事陕蜀,烜屯兵于此。宝祐元年(1253年),忽必烈根据蒙哥部署,南下萧关,驻屯六盘山,率领蒙古大军从六盘山营地出发,取道四川西部,分三路进攻地处云南的大理政权。次年,忽必烈还回京兆(西安),5月,仍驻六盘山。宝祐5年(1258年),蒙哥召开蒙古宗王大会,决定大举进攻南宋,留亲眷、辎重于六盘山。
次年,蒙哥亲率大军自六盘山营地出发,进攻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1259年蒙哥死于前线,于是忽必烈与驻守漠北的幼弟阿里不哥展开汗位之争。
蒙哥死后,入川的蒙古军主力由大将哈剌不花率领退回六盘山营地,同领兵2万屯驻于六盘山的浑都海军会合。忽必烈在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斗争中,双方始终把这支武装力量的向背,当成掌握斗争主动权的关键来对待,最后忽必烈掌握了这支军队,从而控制了关陇局势,也就夺得了蒙元的最高统治权,至元14年(1227年),忙哥剌奉命北伐西征,六盘山营地由南平王秃鲁主管,秃鲁趁关内空虚之机,在六盘山地区发动叛乱,由于忽必烈采取坚决镇压的措施,派安西王相商挺、赵炳率军平叛,秃鲁被擒,才防止事态扩大。
就第二代安西王阿难答而言,以开城安西王府为中心的六盘山地区是其争夺帝位的重要军事保障。忽必烈建元,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重重矛盾集中表现在皇位争夺上。
自忽必烈死(1294)至妥欢铁木儿立(1333年),短短四十年间,元朝最高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先后更换了10个皇帝,其中在位最长的不过十数年,而统治最短的仅1个多月。为了争夺皇位的宝座,元统治集团在兄弟之间、叔侄之间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斗争。
“忽必烈合罕死后,铁穆耳合罕(成宗)在原来的基础上,把忽必烈合罕给予忙哥剌的那支军队,以及原属于他的唐兀惕地区,赐给了阿难答”,这支蒙古军队人数多达15万人。阿难答和他的蒙古军队皈依了伊斯兰教。[25]在握有重兵的同时,阿难答加紧扩充实力。一方面借口民饥向朝廷要粮饷、军械。
至元31年(1294年)5月,元成宗给阿难答钞万锭。[26]元贞元年(1295年)1月,赐给安西王钞20万锭。[27]同年11月,“赐安西王甲胄、枪挝、弓失、橐鞬等十五万八千二百余事。”[28]次年5月,安西王又使人至元成宗处告饥,成宗不悦,但仍从其请,给粮万石以赈之。[29]大德元年(1297年)2月,又给安西阿难答钞了3万锭。[30]
大德7年(1303年)5月,给阿难答金50两和银、珠、锦、币等物。[31]次年12月,赐阿难答等诸玉钞14000锭。[32]大德9年(1305)3月,给还安西王积年所减的岁赐,计金500两,丝11900斤。[33]大德10年(1306年)2月,赐阿难答钞3万锭。[34]同年8月,开城路地震,成宗给钞18600锭,粮44100石济之。[35]阿难答屯积了大量财富。
另一方面,阿难答请立王相府,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元贞2年(1296年),安西王相铁赤、脱铁木而又请置安西相府,帝曰:“去岁阿难答已当面陈,朕以世祖定制谕之。今复奏请,岂欲以四川、京兆悉为彼有耶?赋税、军站,皆朝廷所司,今姑从汝请,置王相府,惟行王傅事。”[36]
西北地区军政大权都被阿难答控制,成宗去逝时,阿难答的统治势力已南达四川,西到吐蕃,西北抵哈剌火州。包括陕西、宁夏、甘肃及四川北部在内的西北大片领土。尽管大德11年(1307年)成宗去世后,皇后卜鲁罕与大臣阿忽台、八都马辛、伯颜等拥立阿难答为帝失败,反被爱育黎拔力八达与丞相哈剌哈孙先发制人,擒杀了阿难答,但开城安西王府作为西北地区一个统治中心,曾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它的建治出现是蒙元一代前期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因素共同孕育的产物。
五、安西王府建置时期六盘山地区的军屯与开发
元朝建元后,六盘山地区就是重点屯田区。蒙古统治者在用武力统一全国过程中,对各地社会经济破坏十分严重。随着战争逐渐平息,社会秩序日益安定,以经济开发、恢复农业生产为目的,显得十分重要。蒙元政府对边远地区十分注意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和改进生产技术,同时也很注意救灾赈荒工作。
六盘山地区的屯田以军屯为主,招抚流民等办法为副,使劳动力有所增加。这些亦兵亦农的蒙古兵为恢复和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做出了一定贡献。元初“奉元等路,平凉等处,开城等处,甘肃宁夏等路,察罕脑儿等处长官司,凡五处,秩正五品。各设达鲁花赤一员。”[37]“元世祖至元15年(1278年)又设开城路屯田总管府。”[38]至元20年(1283年),“罢开城路屯田总管府入开城路,隶京兆宣慰司。”[39]
"六盘山地区屯田直接由安西王统管,同时将各地蒙古兵源源不断调至六盘山屯田,至元18年(1281年)10月,“命安西王府协济户及南山隘口军,于安西、延安、凤翔、六盘等处屯田。”[40]
至元24年(1287年)10月,元世祖从总帅汪惟和之请,“分所部戍四川军五千人屯田六盘。”[41]次年4月,命“陕西省督鞏昌兵五千人屯田六盘山。”[42]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3月,恢复延安、凤翔、京兆三路3000人为军籍,令其至六盘山屯田。”[43]
成宗元贞2年(1296年)2月,“自六盘山至黄河立屯田,置军万人"[44]元朝廷在六盘山地区采取的重农政策发挥了显著的作用,由于大量荒地被开垦为耕地,使“经乱荒废”的开城路在“安西王封守西土”时“募民居止,未几户口繁夥。"[45]
综上所述,六盘山地区对元朝建元前后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影响较大,固原开城的元代行宫,是蒙元一代前期在西北地区的统治中心,在当时军事和经济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我区对开城元代大型建筑遗址进行勘察发掘,研究工作将会随之深化。
注释:
[1]参见丘光明编著《中国历代度董衡考》,科学出版社1992年8月第1版。
[2][21][45]《元史》卷六十《地理志》三。
[3]《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忽必烈营建城邦宫室于滦水北之龙冈。中统元年(1260年)即帝位于此,称开平府。五年(1264年)加号“上都”。自后岁常巡幸,终元一代与大都并称两都。上都规模大于成吉思汗时期的和林,而小于大都城。故址在今内蒙古正蓝旗兆乃曼苏默。
[4]都经:《立政议》;《陵川集》卷三二,[5]《元史》卷四《世祖纪》一。
[6]《元史》卷一百八表第三。
[7]《元史》卷一百七宗室世亲表。
[8]《元史》卷七《世祖纪》四。《元史》卷一百八诸王表秦安西王条。
[9]《元史》卷一百八诸王表秦王条。《新元史》卷一百十四《忙哥剌传》。[10][12]马得志《西安元代安西王府勘查记》;《考古》1960年5期。
[11][13]夏鼐《元安西王府址和阿拉伯数码幻方》,《考古》1960年5期。
[14]《元史》卷十四《世祖纪》十一。《元史》卷一百八诸王表秦王条。
[15]《元史)卷二十一《成宗纪》四。
[16]宁夏地震局《宁夏地震日录》,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元史》卷二十二《武宗纪》一,
[18]《元史》卷一百八诸王表秦安西王条。
[19]《元史》卷二十九《泰定帝纪》一。[20]《新元史》卷一百十四《忙哥剌传》。
[22]《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第四十一章,陈开俊等合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
[23]《甘肃通志》卷五《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八。
[24]《元史》卷一百六十三《赵炳传》。
[25]拉施特《史集》中译本,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页378~379。
[26][27][28]《元史》卷十八《成宗纪》一
[29][30][36][44]《元史》卷十九《成宗纪》二。
[31][32][33][34][35]《元史》卷二十一《成宗纪》四。
[37]《元史》卷八十八《百官志》四。
[38]《元史》卷十《世祖纪》七。
[39]《元史》卷十二《世祖纪》九。
[40]《元史》卷十-《世祖纪》八。
[41]《元史》卷十四《世祖纪》十一。[42]《元史》卷十五《世祖纪》十二。[43]《元史》卷十七《世祖纪》十四。
作者:许成,余军 宁夏文物研究所
原文刊载于《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5卷1993年第3期(总第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