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
人生不过三大事
吃饭、睡觉、蹲坑
看似简单
却有人备受困扰
每每上厕所
屁屁就痛
李女士5年前开始出现肛门直肠疼痛,同时还伴有肛门持续性坠胀,总感觉排便不尽。
开始以为是痔疮,医生检查后说内外痔疮都没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镜、胃镜都做了,还是没能解决问题。久而久之,连吃饭喝水都变得小心翼翼,生活起居受到严重影响,一度崩溃到出现轻生的想法。
近日,在家人的劝说下,李女士来到省精神医学中心的心身消化科,终于找到了“罪魁祸首”——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什么是功能性肛门直肠痛
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FAP)是肛门直肠的运动、感觉功能因为生理变化和神经支配障碍产生的一种功能性疾病,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肛门直肠短暂性疼痛。
这种病没有发现特异性病因,受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较大,临床多认为与盆底肌张力增高及功能异常、边缘系统障碍和脑-肠轴调节紊乱等因素相关。
你知道吗?人实际上有两个大脑。一个是我们熟悉的脑袋,另一个在人的肚子里,叫“肠脑”,也就是肠道内的神经系统。脑肠轴就是说两个大脑可以“打电话”交流,它们之间的交流叫脑-肠互动。
因此,功能性肛门直肠痛的患者除了肛门疼痛、坠胀感、排便不尽感、排便异常等表现外,还常常合并心慌、胸闷、尿频、紧张、担心、情绪低落、失眠等其他表现。
患者常常辗转于多个科室检查、住院,却仍然找不到原因,治疗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哪些人是易感人群
国外一项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功能性肛门直肠疼痛的患病率约为7.7%,且以女性居多,在30-60岁的年龄段中更为常见。
除了年龄、性别等因素,还有以下三种原因会增加患病概率:
1. 长期压力大,常常感觉紧张、担心、无法放松甚至情绪低落、夜间失眠;
2. 久坐、久站或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
3. 长期饮食不规律,偏好辛辣刺激食物。
出现反复肛门疼痛,首先应该到肛肠外科就诊检查,排除肛裂、嵌顿痔、肛窦炎、肛周感染、血栓性外痔、肛管癌等器质性疾病。
如果检查结果一切正常,但你却真实感受到这种困扰,就需要考虑是否有功能性肛门直肠痛了。
如何治疗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是一个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同治的综合治疗。
01 药物治疗
精神状态、心理压力可以影响脑-肠轴从而导致功能紊乱, 使疼痛阈值降低引起内脏高敏感,我们可以使用神经递质调节药物降低内脏高敏感。另外有研究显示,钙离子拮抗剂口服、硝酸甘油软膏外用等方式也可以部分缓解疼痛。
02 神经调控治疗
可以通过经颅磁刺激、脑电治疗等方式调节脑功能,从而改善脑-肠轴功能紊乱。还可以通过胃肠动力检查、胃肠生物反馈等仪器,以及盆底磁刺激仪改善盆底功能障碍、肌肉痉挛等。
03 心理治疗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患者常存在认知偏差和异常行为模式。例如过度关注自身的躯体症状,常合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结合专业的心理治疗,正确认识自身疾病、调整认知行为模式,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如何预防
01 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如厕不宜久蹲或过分用力,蹲坑不玩手机、不打游戏、不读书看报。同时注意保持肛门清洁。
02 饮食调整
规律饮食,注意饮食卫生,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有助于大便通畅。
03 改变生活方式
劳逸结合,现在大家下班回家都喜欢“葛优躺”,需要避免久坐久站或保持一个姿势过久,适当运动(如骑车、慢跑、游泳等)有助于调整胃肠道功能、减少肛周肌肉痉挛,并且可以舒缓情绪。
本期供稿:
心身消化科 邹志礼 邹亚竹
医师介绍
邹志礼
心身消化科副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温江院区/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心身消化科主任,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焦虑症、惊恐障碍、抑郁症、强迫症以及不明原因的头昏头痛、心慌胸闷、腹痛腹泻等躯体不适。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心理与精神健康教育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精神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睡眠医学会专委会委员。
门诊时间:周一下午,周二上午(精医中心)
长按识别在线问诊
邹亚竹
心身消化科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擅长功能性胃肠病、抑郁症、焦虑症、躯体症状障碍、强迫症等疾病的诊治。
四川省精神医学中心心身消化科
心身消化科是全国首个开启“心身 消化”多学科整合模式的临床诊疗中心,目前开放床位42张。拥有医护工作人员共20余名,是以心身医学科医师、消化内科医师、心理治疗师、物理治疗师、专科护士“一站式”多学科整合诊疗为特色。
科室配备固态阻抗高分辨率食管测压、高分辨率肛管测压、24小时pH阻抗监测、胃肠电图等检查技术。开展有经颅磁、光照治疗、生物反馈、脑电治疗、胃肠生物反馈治疗、盆底磁治疗。主要收治焦虑、抑郁、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进食障碍以及不明原因的各种胃肠不适等。
四川省人民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后直接预约挂号!
文字编辑丨卿 俊 美术编辑丨康薇静
责任编辑丨胡宗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