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镇历史漫谈(三)
发达的工商业
丰镇在历史上是一个商业和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城镇,它作为绥东地区的牲畜、皮毛、粮食集散市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在清乾隆初年,这里就有了如“万合隆”等较大的商号,甚至流传着“先有万合隆,后有丰镇城”的说法。
随着丰镇县的设立,来自山西忻州、崞县、定襄等地的商人纷纷来此经商,货栈、手工业、粮食、牲畜皮毛、药材、布匹等商业逐渐兴起。随着旅蒙商的发展,城关镇和隆盛庄更是成为了旅蒙商跑大库伦(今蒙古国的乌兰巴托市)的重要通道,驼队和板车运输繁忙,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养殖、种植、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据《归绥道志》记载,丰镇的物产丰富多样,销售出境的有胡麻、菜籽、莜麦、骡、马、猪、羊、皮毛及其产品等;而从外地购入的有棉布、丝绸、茶叶、煤油、食盐等。这使得丰镇成为了张家口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之间商业兴隆的集镇。
到了清光绪至宣统年间,丰镇的商贸活动更加繁荣,各地粮商纷纷涌集,其中资本上万元、伙计上百人的粮店就有“谦合店”、“丰盛店”等六家。内地大批商贾也前来收购皮毛和运输茶叶。粮食、皮毛行业的兴盛,带动了当地棉布、烟酒、糖业、日用杂货、粮油加工、饮食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发展。
民国5年(1916年),平(京)绥铁路修至丰镇,这极大地方便了丰镇与京、津、张等地的往来。京津粮商、皮毛商纷纷涌入丰镇,年成交粮食达38万石,其中大部分外运,小部分供当地军需民食。此外,丰镇的皮毛也大量外销,其中春毛主要运往天津转手外销,年外销10至15万公斤;秋毛则除供当地毛毡业外,多数销给北平(北京)地毯总厂。
随着商贸的逐年扩大,往来客商增多,丰镇的饮食服务业也相应发展。具有京津风味特色的东路饭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全顺店的烧海参、玉兰片炒虾籽,兴盛居的红烧鱼、清蒸鸭子,...居的水晶包子、挂、切、肉丝削面,老字号的玉华春(清真馆)以其涮羊肉和芝麻烧饼闻名遐迩,深受外地客商的喜爱。此外,还有18家西路饭馆,它们主要服务于当地的农民、市民和小商贩。这座城市是绥东地区饮食业发展较早且颇有名气的城市之一。
服务业方面,城内有10余家旅社,理发、澡堂、照相、修表等行业一应俱全,中西药铺更是多达22户。自民国9年(1920年)平(京)绥铁路全线通车后,粮食和皮毛的集散中心向西转移,当地粮商和皮毛商在车站附近开设了转运货栈,为京、津、张家口、大同等地的客商提供代办托运服务。
火车站附近的平安街、盛记巷一带,成为了各路客商洽谈生意、迎来送往的活动中心。到了民国13、14年间(1924、1925年),市街商号已多达700余家,而隆盛庄也有200余家商号,这里是陶林、集宁、凉城等县产品运销的主要集散市场。
然而,民国17、18年(1928、1929年)的连续大旱导致农业受灾,人民陷入贫困,市场一度萧条。但好在民国19至26年间(1930~1937年),农业连年丰收,工商业得以发展,市场逐渐繁荣起来。商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摊贩遍布街头巷尾,城隍庙农贸市场更是成为了全城最繁华的集市。工业也有了显著发展,裕民、鸿记、益兴三家打蛋厂生产的干蛋粉远销天津、上海等地;利华胰厂、聚祥胰厂生产的晶光肥皂、牛奶肥皂在绥东地区畅销;还有平绥线有名的永记煤油庄等,都是当时的工商大户。
据民国21年(1932年)县政府调查资料显示,全县输出物资总值达477210元银币,输入物资总值327231元银币,出超高达149979元银币,位列绥远省各县之首。行业公会也发展为山货、花布、杂货、米面、粟店、当铺、皮毛、钱庄八大业。
日伪统治时期(1937年9月至1945年8月),伪蒙疆银行丰镇支行发行伪币,垄断金融,导致当地钱庄、贷金业全部垮塌,当铺也破产倒闭。同时,日伪巴彦塔拉粮谷总工会和三井洋行(粮食公司)垄断了粮食市场,并对粮食、皮毛、棉布实行专卖和配给。此外,遍设税卡、增收新税,使手工业陷入破产境地,近半数商店歇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丰镇第一次解放,中共绥蒙区党委、行署设于城内,这里成为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县政府发放贷款,恢复工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实党的商业政策和税收政策,鼓励商店开业,组织小商贩设点摆摊,并成立了第一个公营商业——新丰商店。晋绥军区也办了几家贸易货栈,采购物资投放市场。同时,举办骡马大会,活跃了城乡物资交流。据1946年统计,城内商号已恢复到458户。然而,1946年8月,这座城市被国民党军队攻占,纸币贬值、物价飞涨,苛捐杂税和伪保安团大肆敲诈掠夺。
同城信息
扫码发布
电话黄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