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台风在哪里登陆-地理微专题|台风

一.台风相关概况

1.定义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空,(具有暖中心结构的强烈气旋性涡旋),是一种强热带气旋。

2.热带气旋的名称

发生在不同海区的热带气旋,名称不同。

台风在哪里登陆

3.热带气旋的等级标准及命名

(1)热带气旋的等级标准

世界气象组织(WMO)按照最大风速强度将热带气旋划分为4个等级: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飓风);我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规定,将台风进一步区分为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

台风在哪里登陆

(2)命名

各个海域,每年将风速8级以上的热带气旋按照出现时间先后进行编号;

我国每年把150?E以西、赤道以北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生成的热带气旋统一编号;(如1802号台风:2018年第2号台风)。

自2000年1月1日起,西北太平洋地区在对台风编号的同时,还采用了新的命名(属WMO的亚太地区14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每个成员各贡献10个名字,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来自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中国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命名表按顺序命名,循环使用。

中国大陆最新提出的10个名称是:海葵、悟空、玉兔、白鹿、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木兰、海棠。

中国香港最新提出的10个名称是:启德(已被除名)、珊珊、万宜、玲玲、凤凰、白海豚、彩云、狮子山、马鞍、榕树。

中国澳门最新提出的10个名称是:三巴、贝碧嘉、蝴蝶、琵琶、黄蜂、莲花、烟花、玛瑙、梅花、珊瑚。

4.台风范围

台风最外围闭合等压线的直径。多数台风平均范围为600~1000km,大的可达1000km以上,小的只有200~300km。

5.台风强度

① 靠近台风中心地面最大平均风速(大多数风速在32~50m/s);

② 台风中心海平面最低气压值(一般为950hPa)。

6.台风发生区域及形成机制

台风在哪里登陆

(1)台风发生区域

全球热带洋面每年大约有80个台风形成,集中于南北纬5?~20?地区,其中北半球约73%,南半球约27%;

西北太平洋(包括我国南海)是全球台风发生最多的地区;集中于 ① 菲律宾以东洋面;②南海中部、北部;③关岛附近洋面。

东南太平洋极少有台风形成,赤道上也没有台风形成。

(2)台风发生时间

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于7~10月,8、9月最多;南半球主要发生于1~3月。

我国登陆的台风集中于夏秋季(7~10月),其中8、9月最多,也最强;平均每年7.4个,多集中于华南沿海,其次是华东沿海。

(3)台风周期

台风平均周期为一周左右;一般夏秋季生命周期长,冬春季生命周期短。

二.台风形成的条件与台风结构

1.热带气旋形成的物理机制

(1)赤道洋面存在弱小低气压(可以认为是北移后的赤道低气压带的单体气压),造成其周围的热带暖湿空气辐合到中心附近,进而导致空气的上升运动。

(2)海平面的暖湿空气上升过程中发生凝结,释放出大量热量(潜热),使得低压中心上空大气的温度升高(形成暖心)。

(3)上升到高空的空气产生辐散流出,进而加强海平面低压强度,海平面湿热空气气旋性辐合加强。

(4)更多的暖湿气流向海平面低压中心辐合,空气上升释放热量变的更多,海平面气压更低,如此循环,直至增强至台风。

2.热带气旋形成的必要条件

(1)低空(海平面)要有一个原先就存在的扰动气旋。

扰动气旋一般都是从原先存在的热带低压(热带辐合带)发展而成。

(2)广阔的高温洋面,海水温度高于26.5℃;

台风具有相当大的能量,主要来源就是暖湿空气上升时水汽凝结释放的热量。

海表水温越高,低层大气的气温越高,湿度越大,大气垂直结构越不稳定。

西北太平洋上,夏季海表温度特别高(南北赤道暖流带来热量),海温高于30℃的区域东西长20~25个经距,南北宽10个纬距,此处被称为西太平洋暖池。

(3)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使得最初海平面低压带动的辐合空气变为气旋性旋转的水平涡旋,使气旋性辐合增强;

由于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太小,因此只有在距赤道5个纬度以外的热带海洋地区,才可能形成台风;大多数热带气旋发生在南北纬5?~20?之间。

(4)高空风较弱,且风向要与台风移动方向相同

3.台风的结构

台风在哪里登陆

(1)台风内低空水平结构

① 台风眼

台风中心部位,直径一般为30~40km;最大可达200km,最小仅10km。

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和形状多变。

眼区内,水平风速小,多下沉气流,无云或少云,风平浪静。

眼区一般随台风的加强而缩小。

台风眼是热带气旋区别于温带气旋的特征之一。

② 漩涡风雨区

又称漩涡区,是绕台风眼的一条最大风速带,宽度平均为10~20km。

台风中最强的对流、降水出现在该区,也是台风破坏力最猛烈、最集中的区域。

风力最强区位于台风前进方向的右前方。

③ 外围大风区

自台风边缘到涡旋区外缘,直径一般为400~600km,甚至可达8~10个纬度。

风速向中心急增,风力可达6级以上。

(2)台风垂直分层结构

① 低空流入区

从地面到3km的对流层下层,气流强烈向中心辐合,最强流入层出现在1km以下区域。

向中心辐合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呈气旋式旋转,并且在向中心靠近过程中越靠近台风中心,其旋转半径就越短,那么此时其受到的惯性离心力相应增大;结果是在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作用下,辐合气流并不能到达台风中心区,而是在台风眼壁附近强烈螺旋上升。

② 上升气流区

从3km~10km高度,上升气流主要沿切线方向环绕台风眼壁(云墙)上升。

③ 高空流出区

大约在10km到对流层顶(12~16km),从近地面上升的气流在此层主要是向外辐散;成熟台风的最大流出层常在12km附近。

气流上升过程中凝结成水汽释放大量热量(潜热),致使台风中部气温高于周围。【暖心结构】

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上升气流受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逐渐减小,当达到某一高度(约10~12km)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小于水平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的合力,便出现向四周外流的气流。

一般情况下,台风区高空空气流出量与近地面空气的流入量大体相当,否则台风会增强或减弱。

【补充1】台风垂直气流过程

① 低层空气(a)气旋式辐合入台风区,产生上升气流(b),形成台风眼区周围的云墙区和外围风雨区;上升气流到达台风顶部后向外辐散(c)。

② 由于在高空,空气从台风顶部向外流出,根据达因补偿原理(不同高度空气层空气辐散、辐合气流相互叠加),在更高空水平方向上有空气从四周辐合流入(d)补充;更高空水平辐合气流一部分在台风眼区下沉(e),气流下沉增温,造成眼区内强烈的下沉逆温(眼区静风无云);下沉的气流到达低层时向四周辐散(f),被眼壁附近的强烈上升气流卷挟一道上升;另一部分在台风眼区上空抬升(h),使对流层顶抬高。

【补充2】暖心结构

台风眼壁外侧雨区水汽凝结释放大量热量(潜热)和眼区空气下沉增温共同作用的结果。

暖心结构是发展和维持台风的重要因素。当台风移入冷海面或陆地,断绝了热源;或者移到西风带的南缘,由于更高的高空辐合吸入冷空气,都将破坏暖心结构而使台风势力减弱。

三.台风的天气与路径

1.台风的天气

台风带来的天气主要有狂风、暴雨以及海上引起的风暴潮,具有极强的破坏力,尤其是对沿海地区影响最大。

(1)云墙与螺旋云(雨)带

台风在哪里登陆

台风云系主要有云墙与螺旋云(雨)带,螺旋云(雨)带也是台风区别于温带气旋的一个重要特征。

① 云墙

台风眼区外围圆环状的积雨云区称为云墙或眼壁。

宽度一般为20~30km,云高度一般可达15km,空气上升速度可达5~13m/s,台风最强的降水和破坏性最大的风都出现在这里。

② 螺旋云(雨)带

云墙到台风的外缘是台风的螺旋云(雨)带。

螺旋云带宽窄不一,疏密分布不一,都是由对流云群组成,气流有显著的上升运动,对流活动旺盛,是台风的水汽输送带。

分内螺旋云带与外螺旋云带:内螺旋云带由数条积雨云或浓积云组成,直接卷入台风内部,并有降水形成;外螺旋云带则由层积云或浓积云组成,以较小角度旋向台风内部。

(2)暴雨

台风是一个强降水系统,降水具有阵性、强度大、范围广。

台风的降水区主要集中在眼区周围的云墙和螺旋云(雨)带中,另外台风与其它大气系统相互作用下也可以产生降水(台风外围、台风前方很远处)。

我国受台风影响范围广,南北约跨30个纬度,东西也可达30个经度;除新疆外,我国其它地区均可受到直接或者间接的热带气旋带来的暴雨。

每年7、8月份,台风给我国东南沿海带来的降水可以有效的缓解南方“伏旱”。

(3)狂风

台风引起的大风相当强,一般风速都在25m/s以上,60~70m/s的也不少见,最大风速可达100m/s;台风的巨大风力是人类力图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

热带气旋内的风速分布并不均匀:一般热带气旋的右前方往往和副热带高压相邻,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速也达到最大。

台风登陆后,受摩擦力增大和水汽供应减少的影响,风速明显减弱,地形影响较强。(台风---强热带风暴---热带风暴---热带低压)

2.台风移动路径(西北太平洋为例)

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作用于台风的动力,动力分内力和外力。

① 内力

主要在台风初生成时起作用。

台风范围内因南北纬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转偏向力差异引起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台风范围越大、风速越大,内力越大。

② 外力

台风外围副热带高压(北半球)南侧产生的东北信风产生的引导力;

操纵台风移动的主导作用力,因此台风基本上是自东向西移动。

由于副高的形状、位置、强度变化以及其他要素的影响,台风的移动路径并非规律一致,而是多种多样。以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移动路径为例,进行说明:

(1)西移路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春秋季】

西太平洋副高(高压)脊线呈东西走向,而且强大、稳定时,或西太平洋副高不断增强西伸。

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形成后西行,经过菲律宾(或巴林塘海峡、巴士海峡),进入南海,西行到我国华南沿海、海南岛或越南登陆。

(2)西北路径(登陆路径)(影响范围大,尤其是华东地区)【盛夏】

西太平洋副高(高压)脊线呈东北-西南走向。

一种情况是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在我国台湾登陆,然后穿过台湾海峡,在福建登陆。

另一种情况是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琉球群岛,在我国江浙一带登陆。

台风处于稳定而深厚的东南气流控制下。

(3)转向路径(海上转向、陆上转向)(影响我国东北沿海和日本)【春秋、盛夏】

西太平洋副高东退海上;

台风在菲律宾以东洋面形成后,先向西北方向移动,进入我国东海海面或者在我国沿海登陆,然后在25?N附近转向东北方向,向日本方向移动,路径呈抛物线状。

(4)台风异常路径

黄海台风西折、南海台风北翘、倒抛物线路径、回旋路径、蛇形路径、

打转路径、高纬正面登陆。

参考资料:

1.《气象学与气候学》姜世忠;(资料主体来自本书,结构顺序以及表达方式有调整)

2.《地表系统:自然地理学导论》(主要图片资料来自本书)

3.《气象与气候学》

4.《天气学分析》

5.《现代气候学概论》

6.《高级中学课本-地理》上海版试用教材

7.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