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美读课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语文阅读课之美读教学

语文阅读课之美读教学

如何进行语文文本的美读教学呢,如何使美读发挥美感效应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提倡吟诵

叶圣陶先生说:“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戏剧赏读台词是“诵”,贴近生活的艺术性朗诵,一如叶先生说的“激昂处还他们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而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就是吟咏。鲁迅先生在《从百味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那一位三味书屋的老先生,读书时自得其乐,读得把头“拗过去,拗过去”,真正是“尽情发挥了作者当时的情感”,也融入了老先生自己的情感。

我国自春秋时期到上世纪初,以吟诵方式表现的诵读注重于涵泳、意会、体悟。这种美读方式绵延数千年,培养出无数名垂青史的大学者、大作家。杨雄“读千赋”,杜甫“破万卷”,古人就用这种吟诵的方式学习语文,却取得巨大的成就。上世纪初,叶圣陶、朱自清等先生都对吟诵方式推崇备至。吟诵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人们学习语文的一种美读方法。清人贺贻孙《诗笺》中指出:李、杜诗,韩、柳文,但诵一二首,似可学而至焉,试更诵数十首,才觉其妙。诵至全集,愈多愈妙。反复朗诵至数十百过,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咀嚼不尽。乃至自少至老,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

为什么反复诵读吟咏会“口颔涎流,滋味无穷”呢?是因为吟诵时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吟诵时把课文的美与学生领悟到的美融会在一起,所以“诵之不辍,其境愈熟,其味愈长”。审视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堂,吟诵之声还是不够响亮,条分缕析时常可见。《中国青年报》曾载文呼吁:“让学生回到私塾去”,可见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是何等的匮乏。现阶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匮乏的状况也在不断减少。

过分条分缕析的知性分析方法,是一种斩头去尾的冷冰冰的抽象方法。所谓头,就是学生最初对课文的朦胧的、混沌的,体现出模糊美的感性领悟;所谓尾,就是在整体的感性领悟和知性分析基础上的整合性理性深入。吟诵的反复由于伴随着认识主体和文本客体的情感融合,学生表现出对文本的整体知觉性表象的综合领悟(感性),然后进入分析的理智所作的一些简单的规定(知性),最后经过许多规定的综合而达到多样性的统一(理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曾以人口为例,说明人的认识过程就是这样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过程。由于文本蕴涵的审美因素的作用,也由于吟诵中学生对文本的领悟,他们的认识就可能是从感性到知性到理性的整合过程。吟诵从其生理机制上说,也是整体的、系统的综合性过程,当视觉器官—--眼睛一开始感知到语文文字,马上就会把感知的信息反映到大脑,大脑立刻开始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如前所述,由于语文文本的审美情感因素,就有可能激发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与之伴随,由口将这些情感信息传达出来。同时,听觉器官—--耳的参与监控,再把信息反馈回大脑进行进一步调控,因情感意向的伴随而逐步加强,直到相互契合。口耳眼脑这些器官的协调统一是在瞬间完成的,并无一步一步明显的分析推理,反反复复中认识会产生飞跃,出之于口中,明乎于心,吟诵的审美过程自然形成,所以古人有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先生认为“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古人就是以吟哦诵读、涵咏咀嚼的美读方法学好了语文。

二、注重语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切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使语言文字不致成为“死板板的符号”呢?那就要注重语感;而语感的注重,由于情感因素、审美因素,反过来又可以形成美读。美读时对语感的深入体验,才能“接近作者的旨趣”。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相连相贯的。例如,端木洪良的《土地的誓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结尾部分写道:“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中辘辘的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到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这时我起来……”初看这段文字,就语言、文字上而言,似乎没有什么很优美的地方,但是这些文字符号,结合文章的背景、作者的经历,结合全篇文章仔细体味,则全然不同了。“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到关内的作者把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的炽热语言表达出来,“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文中“必须……必须……”的震撼力,仿佛使人谛听得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得到热血的沸腾。眷念乡土,还我河山,这是失去美好家园,沦丧国土的人们最强烈的呼喊。这些文字恰恰是作者最贴切的表达情感的符号。

再例如,光未然的《黄河颂》中“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黄河之水奔腾不息,黄河浪涛汹涌澎湃,让读者必中激情荡漾,只有读出那种雄壮,读出那种激动,读出那种昂扬,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以及蕴涵其中的爱国情味,感受到那激昂之美,雄壮之美。现阶段的语文教育提倡的是学生们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使学生们能够真正独立自主学习,使学生们真正掌握,必须要深入体味语感。尤其是那种壮美的感受,就更需要美读;语感的加强,又使美读的效果引入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所以,不要以为语言文字,平实就不可能美读,其实,只要体味了语感,汉语言文字是最能美读的语言文字。

三、调动想象

美读的好处在于与作者的心灵感通,引起对作品的情感共鸣。情感是始终伴随着联想与想象的,调动起联想与想象,也就调动了审美情感感受。如何引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以加强美读呢?

首先,要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的参与,只有调动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审美经验,产生了联想想象,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便会产生相应的美,美读便有了可能。例如读《背影》,先让学生讲述些与父母亲人之间的感人故事;读《春》时,可以让学生回忆或描述春天里的景色等,引起他们的联想与想象,同时也激发起与作者相类似的情感。当然,这需要教师的启迪。魏先生说:“在课堂中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把教材内容变成图像,变成立体可感的空间,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做法。讲《香山红叶》时,请学生想象自己跟着作者去登香山,如嗅那片片散发着香气的红叶。学《白杨礼赞》则想象我们到了黄土高原,乘车在高原上奔驰,由远而近地看那枝枝叶叶团结的白杨树。学《岳阳楼记》则想象自己站在岳阳楼上,放眼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雄伟景象。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其次,造成一种氛围,使学生进入联想想象的空间。在特有的氛围下,学生的联想想象活跃,美读的兴趣更浓,情味更突出。教师的诗意描述造成的氛围,对于调动联想想象,激发情感因素深入美读层次,实在是一种催化剂。有时,教师采取音乐或图画,给学生造成一种听觉氛围或视觉氛围,也可以将学生带入联想想象空间,例如读《春》时,播放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读《秋天》时,首先展示秋天特有的风景图画等。当然,优美的散文有情景交融的意境,造成一种美感氛围并不难,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记叙文,又样造成一种氛围呢?其实,只要不把课文看成一些僵死的语言文字的组合,就可以造成氛围,体味语感。例如《看云识天气》这样的科普文,我们可以从课文的幻灯片插图或是利用多媒体图片开始,展示出多种多样的形色各异的云彩,使学生们进入一种科学的氛围,让学生们猜一猜它们的名称,激发学生们对于科学的兴趣。作者运用比喻和排比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产生强烈的美感,能够迅速进入美读,从而对内容的接受会更快。

再次,进入特定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不仅想象丰富,而且情感激越。情境即为意境,作者往往在作品中创造出种种意境,阅读时,如何使学生进入作者创造的意境,对造成美读效果是极为重要的。例如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山中童话般的世界,只要你“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那“山中的朋友”就会一个个向你走来,与你互诉心声。这种童话般的世界,正是本文作者所经历并用动情的话语向你描述的。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只有深入想象,才能把握这一境界;只有进入这一境界,美读方可形成,才能与作者的心灵感通。教学的责任,就是教师以同样诗意的描述,将学生带入这一境界,而通过美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旨趣。

总之,美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好方式,是一种高层次的要求。达到这一层次,语文阅读能力可望大幅度地提高。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读得很美了,也理解得差不多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