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蛋白条带呈梯形,波浪形,微笑形
✅可能原因:
电泳液过于陈旧,或者配制有问题;
电泳液成分比例不正确(若是自己配置);
蛋白胶未及时保湿or胶放太久上层胶变干。
2、某个条带变形
✅可能原因:
胶体未完全聚合;
胶内含有颗粒或气泡;
配胶容器or玻璃板等材料未清洗干净。
3、条带呈哑铃状
✅可能原因:
胶没有配置好,胶凝固不均匀;
蛋白样品中杂质太多,裂解后未离心,将蛋白挤在两边。
➡️(只要条带清晰,趋势明显,背景不高,这种 情况并不影响条带的使用,可以作为数据)
‼️以上均为蛋白胶的配置问题,解决办法:
胶最好现配现用;
玻璃板和插胶的梳子使用前清洗干净,且⻛干后再使用;
配胶液从4度冰箱拿出来后放置10分钟,使其恢复室温再进行配置
(预制胶不用考虑这条)
配胶液充分混匀后再倒入玻璃板。
4、蛋白条带“飘走了”
✅可能原因:
转膜时,三明治结构的转膜夹不够紧;
转膜过程中放热太多导致蛋白弥散;
电源不好用or电压电流不稳定。
5、条带模糊, “毛玻璃样”,边界不清晰, 或者不成条带形状
✅可能原因:
转膜时,三明治结构有问题;
电泳用的蛋白胶配置错误;
转膜过程中放热太多;
转膜滤纸过于陈旧,或不平整,坑坑洼洼,
纸屑太多。
❗️属同一类问题,解决办法:
忌过于松垮,陈旧的转膜夹,务必夹紧再放入槽中,微紧即可;
湿转法使用冰水混合物,湿转液提前预冷1小时左右,可放负20;
转膜用日常使用时电压较稳的电源。
6、蛋白条带相连,“手拉手”
✅可能原因:
上样量过大,这里主要指蛋白质量过高,上样体积过大也可能因为泳道的挤压出现此问题;
一抗孵育时间过⻓;
一抗浓度过大;
曝光时间过⻓(图上例子不是这个原因);
蛋白样品盐离子浓度过高。
❗️解决办法:
蛋白浓度尽可能高,减少上样量;
一抗孵育4度过夜12小时,不好孵育的一抗可敷24小时;
上样量很多时,采用1.5mm的玻璃板或者大孔胶。
7、可以看到条带,但泛白
✅可能原因:
样品蛋白浓度过高,导致信号过强;
一抗or二抗浓度过高,信号过强,曝光过度,导致反白现象;
曝光时间过⻓,也可能导致图像过曝,呈白色发光。
❗️解决办法:
降低上样量,或者稀释样品;
稀释一抗or二抗,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哪种试剂浓度过高;
稀释发光液,可以用TBST或PBS稀释,或者换低敏发光液。
8、膜上有黑斑
✅可能原因:
PVDF/NC膜存在污染;
封闭液污染,或者封闭膜的容器不干净,有脏东⻄;
未充分激活膜,或者局部激活后又干燥过。
❗️解决办法:
封闭盒,抗体孵育盒使用前冲洗干净;
手套保持干净,尽可能不要碰到膜的正面;
膜使用前充分激活,由白色变半透明即可使用,不要放置在外面过久使其变干燥。
9、蛋白marker被染色
✅可能原因:
一抗与marker非特异性结合,若像
示例图一样,条带清晰,建议更换marker,一抗不用换;
若条带不清晰,marker也被染色,建议更换一抗。
❗️解决办法:
更换一抗或者蛋白marker,此为预染蛋白和抗体非特异性结合。
10、无条带,白板现象
✅可能原因:
蛋白降解(提取蛋白时加蛋白酶体抑制剂,样品反复冻融)
蛋白浓度过低; 转膜转反;
二抗属性孵错;
发光液失效。
❗️解决办法:
活性较强的蛋白提取时加抑制剂;
丰度较低的蛋白增加上样量,制备蛋白样品时多收点细胞;
转膜注意过程,插电前仔细确认正负极;
使用超敏发光液。
11、最左侧or最右侧条带形状不一致,翘边
✅可能原因:
边缘效应,胶的最左侧or最右侧上蛋白样品导致,如图所示:
上图15孔胶第一个泳道上样后导致翘边,
下图15孔胶第一个泳道上蛋白marker,样品从 第二个泳道开始,则没有这个问题。
❗️解决办法:
最左侧or最右侧空开,不上样品,可以补loading buffer;
最左侧or最右侧上蛋白marker。
12、封闭效果不佳,且有气泡
✅可能原因:
转膜三明治结构出现气泡;
封闭液用量不足或浓度过低;
封闭时间过短;
封闭液选择不当;
(不同的蛋白可选择不同的封闭液,例如磷酸化 蛋白不建议使用脱脂奶粉)
发光液没有充分浸泡PVDF/NC膜。
❗️解决办法:
转膜时仔细赶走膜与胶之间的气泡;
脱脂奶粉封闭时可适当提高浓度,例如6%;
封闭完可用tbst漂洗10min后再敷一抗;
选择快速封闭液或者尝试BSA封闭;
重新涮发光液,时间可久一些,使其均匀分布在膜上。
13、膜上存在黑色细小颗粒,和细小黑斑
✅可能原因:
封闭液为溶解充分;
脱脂奶粉变质析出,形成固体“奶盖”,还在使用;
一抗和封闭物进行了结合反应。
(脱脂奶粉封闭容易出现的现象)
❗️解决办法:
此为脱脂牛奶封闭常⻅问题,建议重新配牛奶,溶解牛奶时间延⻓,以免有颗粒物。
14、杂带过多,未⻅明显特异性条带,且有 纵向纹理
✅可能原因:
一抗特异性太差;
一抗不新鲜,使用次数过多;
封闭不够彻底;
样品不纯,存在不溶性颗粒。
❗️解决办法:
更换一抗,蛋白样品裂解后离心。
转速和时间为:12000rpm*30min。
15、背景高,见明显特异性条带,但不干净
✅可能原因:
一抗不新鲜,使用次数过多(可能性最大);
封闭不够彻底;
封闭液不好用。
❗️解决办法:
配新的一抗,换封闭液,或者新配封闭液。
16、条带中间泳道部分变浅,或呈现空心状
✅可能原因:
对应泳道蛋白浓度过高,导致发光底物消耗;
膜上的发光液不均匀;
转膜三明治结构有问题。
❗️解放办法:
检查是否是因为个别样品浓度过高所致,如果是,稀释样品,调 ⻬蛋白浓度即可;
重新滴发光液,可把膜充分浸泡在发光液中大概5-10s,必要时可用1ml移液枪辅助;
把发光液均匀的淋到膜上,使其均匀分布;
转膜时避免“汉堡样”,三明治结构微紧即可,切勿过紧,使其鼓包。
17、条带形状不一,大小不同
✅可能原因:
上样体积相差过大;
样品的loading buffer浓度相差过大。
❗️解决办法:
尽可能保持上样量一致,相差1-2μl没问题,若因为内参等问题必须上样不同,上样少的泳道可用loading buffer补⻬到一致的体积;
制作蛋白样品时,同一组样品使用同一来源的loading buffer,浓度也最好一致,不同浓度的loading buffer甘油含量不一致,泳道间可 能会相互挤压,从而导致条带宽窄不一。
18、若以上问题都没有,那么请注意接下来的这个要点❗️
发光时,在趋势明显,条带清晰的前提下,曝光越短越好(上图),不建议长曝光作为数据(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