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种下_______的种子作文800字,吾心归处是吾家

“吾心归处是吾家”的意思是这个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化用自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中的“此心安处是吾乡”。

原词: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关于“心”的探究,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王守仁。

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

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守仁认为所谓的天道,其实就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我们研究世间所有的外在的东西,还不如向你自己的心问个究竟,心灵是一切问题的本源。

听起来似乎有些唯心主义,不太好理解,分享一个王阳明与他朋友的对话,可能就好理解一些了。

有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外出游玩,朋友指着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常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可是你看这朵花,春天它自然就开了,冬天它自然凋谢,怎么说你的心能控制它呢?”

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其实跟现代心理学理论所说的如出一辙。

世间一切问题,追根究底其实都是心的问题。

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有一句经典名言:在任何极端的环境里,人们总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在王阳明看来,人要不断“修心”,时刻洞察灵魂深处的欲望,去除心中杂念,让心灵返璞归真,不让外在意念所控制。

而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体现,在《尊经阁记》亦有体现。

《尊经阁记》是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的着眼点不是“阁”而是“尊经”,所以文章的重点并未放在其阁之规模、样式及内部结构上,而是阐述儒家经典的作用和意义,抨击不能正确对待儒家经典的现象,从理论上说明了“尊经”的重要性。

明武宗时,山阴县令吴瀛在绍兴府知州南大吉的委派下,重修绍兴的稽山书院,并在书院后面筑了一座尊经阁,打算以此把人们引向圣贤的正道,使百姓兴旺、邪恶消除。

尊经阁筑成后,南大吉请王守仁为之写一篇记,以规劝当时的一些读书人端正学习孺家经典的态度,于是王守仁便写下了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题目虽名为“记”,但实际上是一篇论文。

作者在文中论述了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并将这种思想应用到儒家经典的学习上,此文可称为王守仁的代表作品。

文章第一自然,指明儒家经典是永恒不变,但而普遍的规范、法则,指出儒家经典的重要性。这一段可说是全文的纲,它强调了儒家经典涉及的范围之广,作用之大,影响之深。

第二段说明濡家经典在指导人们为人处事方而所起的作用。比如反映在情感上,它可以指导人们能同情他人,知道羞耻,懂得谦让,明辨是非等等方面。

那么,儒家经典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作者在第三段引出儒家经典究竟指的是什么,指出“六经”,说明“六经”就是儒家的经典。

这“六经”包括《易》,它用来解释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

《书》,它用来说明典章法制的实施;

《诗》,它用来歌唱思想感情的抒发;

《礼》,它用来讲解各种不同礼仪制度的规定;

《乐》,它用来表达欢愉与和平心理的产生;

《春秋》,它用来记录真假与邪正的区别。

“六经”可说是从自然变化的运用一直到诚伪邪正的区别,涵盖天地、包罗古今,无所不在起作用。

第四段作者重点提出“六经者非他,奋心之常道也。”

作者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他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传习录》)这个“心”实际上是指人的思想意识。

他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因此在强调儒家经典“六经”时,尤其重视它主宰人心的作用。

所以,作者认为,《易》是记录人们内心的矛盾变化的;

《书》是记录人们内心的典章政事的;

《诗》是记录人们内心的歌咏性情的;

《礼》是记录人们内心的礼仪制度的;

《乐》是记录人们内心的欢愉与和平的;

《春秋》是记录人们内心的真伪与邪正的。

(六经还可以这样理解,我觉得很新奇。)

人是具有“良知良能”的,因此,儒家经典是人们心灵中永恒普遍的规范,也是人们内心的自然反映。

作者就这样从不同的角度为人们指出,以六经的规范来端正自己的心灵,恢复良知,尊祟六经才是成为真正的君子的途径。

第五段,作者从端正心灵的角度,将六经比喻成精神财富,进一步指出人们应如何对待六经,学习六经。

在第六段中,作者批判了学习儒家经典学习研究中的不良倾向及方法。

最后一段,作者说明自已写这篇文章的缘由及目的,希望世上研习借家经典的人,读过这篇文章后认真进行反思,以求有所悟解,这样也许就能够知道该怎样做才算是尊经了。

全文的主旨是号召人们尊祟儒家六经。

在论述中,作者将自已“天下无心外之物”(《传习录》)的哲学观点应用在学习、尊崇播家的经典上。

让人们以儒经为本,反求内心,加强个人的内心修养。

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

个人觉得,王守仁的“心即是理”与程颐、朱熹的“格物致知”貌似矛盾,但可以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根据自己的不同状态切换不同的模式,因为“吾心归处是吾家 ”。

推荐

上文

看看坚持写下去会发生什么?

作者简介:代运莲,专注语文教学与探究的独立教师,微信号weitai2014。

原创不易

如果您有点滴收获,关注、转发、赞赏或点“在看”,都是鼓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