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龙》,此词条收录于05/18,仅供参考
包头龙属(学名:Euoplocephalus)是甲龙科下的一个属,生活在加拿大的白垩纪晚期。它是一种体型巨大的草食性甲龙类恐龙,体型与较小的象相似。包头龙的化石记录非常完整,包括尖刺装甲、低矮的身体和巨大的棍棒状尾巴。它的属名在希腊文中意为“装甲完备的头部”。 包头龙的化石最早于1897年在阿尔伯塔省发现。1902年,它被命名为Stereocephalus,但这个名称已经被用于昆虫,所以在1910年改名为Euoplocephalus。后来,在北美的坎帕尼阶发现了更多的甲龙类化石,通常被归类为不同的属。1971年,沃尔特·库姆斯(Walter Coombs)得出结论,它们都属于包头龙,因此包头龙成为最为人所知的恐龙之一。然而,最近的研究专家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真正的包头龙化石只有大约十几个标本。其中包括一些几乎完整的骨骼,因此对这种动物的体型有很多了解。 包头龙的体长可达5.3米,体重约2吨。它的身体低矮而宽阔,站立在四条粗壮的腿上。头部有一个短而下垂的口吻,有角质喙用于咬断植物,然后在大肠中消化。与其他甲龙类一样,包头龙的身体大部分被骨甲覆盖,其中包括一排排大而高隆的椭圆形鳞甲。颈部受到两个骨环的保护。它还可以使用尾巴末端的重型棍棒主动抵御像剑龙一样的捕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