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眼皮是亚洲人的特征,其解剖特点是脂肪组织丰富,提肌缺乏深入真皮层的附着。鉴于这些特点,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多余的组织,并在适当高度的睑板前皮肤和提肌腱膜(LA)/睑板之间建立永久附着,这样当提肌拉开眼睑时,形成睑板前皱襞。
双眼皮手术主要分为非切开法和全切开法。
非切口技术首先由Mikamo 于1896年描述,利用埋入式尼龙线将睑板前真皮连接到睑板,无需皮肤切口。由于对上眼睑正常解剖结构的损害有限,它的愈合时间很短,并且最初看起来很自然。另外,如果褶皱不美观或患者要求,也可以将埋藏的尼龙取出来去除褶皱。然而,非切开技术由于粘合力不足,不太可能产生持久的皱襞,导致睑板前皱襞丢失率高达19.3%。(这也是本人很少做埋线重睑的原因),由于没有切口,当皮肤和脂肪过多时,无法应用此技术。
相反,全切技术具有相反的特征。它可以去除多余的皮肤、眼轮匝肌(OOM)、眼轮匝肌后脂肪(ROOF)、睑板前脂肪和眶隔脂肪(OSF),并能将睑板前皮肤牢固地固定于LA/睑板。充分的减容和牢固的固定会产生持久的睑板前皱襞,但也会导致术后水肿时间延长、使许多患者不愿意接受这种手术。但是其实只要缝合对位良好,术后痕迹也很轻微。如下图: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双眼皮手术的最终目标是获得稳定、自然的睑板皱襞,且恢复时间短。
小切口双眼皮手术越来越受欢迎。在已发表的研究中,各研究之间的切口数量、固定方式存在显着差异。
最终有13篇文章和4177名患者符合审查资格,其中5项研究(2460名患者)描述了单切口技术,2项研究(645名患者)描述了两切口技术,5项研究(700名患者)描述了三切口技术和1项研究(372名患者)描述了四切口技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20多岁。
单切口研究:
韩国2001年发表的最早的小切口眼睑成形术报告中描述的单切口技术[8]。在接下来的20年里,又发表了四篇有关单切口技术的文章,全部来自亚洲。在这些研究中,唯一的切口位于角膜上方,位于设计的褶皱的中心,切口长度从3毫米到15毫米不等。
两切口研究:
两篇文章描述了两切口技术,但它们的技术有很大不同。
2010年发表的第一篇研究,在上眼睑内侧和中间切开切口,通过2毫米长的切口去除少量睑板前组织,将真皮下缘固定在睑板前筋膜上,皮肤另外被闭合。
在2021年发表的第二项研究中,切口在上眼睑中部,通过6毫米长的内侧切口切除所有睑板前OOM,从1毫米长的外侧切口切除OSF。将上下皮缘及OOM缘直接固定于睑板前筋膜上。
三切口研究:
2011年至2021年,共发表了5篇介绍三切口双眼皮整形术的文章。切口长2~4mm,内侧切口位于内眦附近,中央切口位于瞳孔中线处,外侧切口位于外眦附近。
四切口研究:
只有一项研究通过四个小皮肤切口进行双眼皮眼睑成形术。切口均为2mm,分布于内眦和外眦之间,距离相等。大量的睑板前OOM被切除,这可能解释了一些患者上眼睑持续肿胀的原因。
总结:
有人认为,多切口在形成持久的睑板粘连和更光滑的双眼皮方面优于单切口。如果在上眼睑皮肤松弛的患者中比较这两种技术,这是有道理的。在实际临床中,切口数量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眼睑皮肤松弛程度。与三切口或四切口技术可适用于皮肤轻度松弛的患者不同,单切口技术仅适用于皮肤弹性良好且无松弛的患者。其睑板前粘连位于上眼睑中部,需要皮肤的顺应性才能形成全长的双眼皮。否则会形成不美观且下垂的褶皱。
通过小切口,可酌情切除睑板前软组织,使睑板固定牢固、准确。单切口和三切口研究的合并总并发症率为5%,合并皱襞丢失率为2%。组间没有发现显着差异。小切口眼睑成形术提供了一种简单、安全且可重复的双眼皮方法。它可以通过单个切口或多切口进行,具体取决于患者术前眼睑的形态和外科医生的偏好。它减少了术后恢复时间并实现了较为可靠的固定。与非切开或全切开技术相比,皱襞丢失率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是可以接受的。
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小切口眼睑整形术并不是一种通用手术,也不能完全取代全切口或非切口眼睑整形术。全切眼睑成形术虽然恢复时间长,但对于中重度上眼睑皮肤松弛、OOM肥厚、局部脂肪过多的患者来说是必须的。
小切口眼睑成形术似乎是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选择。通过调整注视点的高度可以改善上眼睑皮肤的轻微松弛,但要求皮肤有良好的弹性,才能形成美观的双眼皮。
通过小切口也可以去除大量的OSF,但不能像全切口眼睑成形术那样进行OSF的重新分布。
选择几个切口,这个问题让您的整形外科医生来决定更合适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