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石灰吟作者于谦的生平简介,近晓读诗 | 石灰吟【明 于谦】

插画:唐建 配音:王小暖

今天给您带来的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石灰吟》。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1398—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初任御史,后官至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

于谦从小勤奋努力,志向不凡。相传有一天,他来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烧制石灰。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烈火焚烧与锻造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受触动,略加思索之后便写下了此诗。据说,此时的于谦才十二岁,他写下这首诗更是他日后的人生真实写照。

此诗借观看石灰的锻造过程,赞赏石灰洁白清白的品格,是诗人一生清正节操的体现,同时也表达了他不畏惧现实宦海中的艰难险阻。石灰石的开采很不容易,要经历千锤万凿才能运出深山,还要经过烈火的焚烧,面对这一切,石灰石泰然自若。“若等闲”三字貌似轻松自如,实则惊心动魄,作者以石灰石自喻,展示了勇于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炼、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石灰吟作者于谦的生平简介

后两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极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的情形。石灰经历了最初的千锤万凿,然后烈火焚烧,再经历更残酷的粉身碎骨,最后化成了粉末,仍然保持着它清白纯正的本色。写石灰亦是写自己,作者直抒情怀,借着石灰之口,一语双关,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表现了作者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而于谦也做到了!他23岁中进士,到正统十三年(1448年)被召回京, 共27年,是他居官清正廉明、心受“烈火焚烧”的时期。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当时,在外地做官的人,每逢进京朝见皇帝,都要带一些从当地搜刮来的土特产品,献给皇帝或朝臣。但于谦每次进京奏事,总是两手空空,有人劝他给朝中的权贵送些礼物,以便求得庇护和重用,于谦就写了一首《入京》,其中两句“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以表心迹。因为他不肯巴结权贵,遭到当时把持朝纲的宦官王振的嫉恨,被投入监狱,差点儿被判死罪。后来吏民纷纷上书,恳请留人,他才得以保全性命。即使遭遇到这样的迫害,于谦仍然保持着他刚正不阿的品格,不肯向权奸屈服,面对迫害,他视若等闲,依然特立独行,不向恶势力低头。1457年, 不甘于“太上皇”身份的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复辟帝位,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实在令人痛心。

于谦一生为官清正,为国为民不遗余力,深受百姓爱戴。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品一生品行高洁、磊落坦荡的真实写照。诗歌借物喻人,风格雄浑高远,千百年后,令人读之而景仰其两袖清风的品行和谋国不谋身的无私精神。

【版权声明】

本栏目文章版权归近晓工作室所有,授权湖南图书馆首发并管理。若有转载等相关合作事宜,请与我们联系。

推荐阅读

你的在看,我还能拥有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