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官场,出身特别被看重,不同的功名对官员当官的道路影响特别大。从正途来说,进士属于第一梯队,当官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而处于第二梯队的举、贡、监,虽说有了当官的资格,可能不能当官或者当官后当啥官,变化还多着呢。
举、贡、监是三种不一样的出身,可能有的读者不太明白它们之间的差别。为了能让大伙了解得更全面些,御史依靠相关的文献资料,跟大家说一说这方面的情况。
【第一、举人和贡生、监生哪个学历高、出身好?】
明清两朝的科举考试分成三级,为生员、举人、进士,要是再细分就是四级,还多一个翰林。
举人就是通过乡试的考生。要说难度,一个读书人能考中举人那可真是太幸运啦,为啥这么说呢?就拿江南来说,参加乡试的考生能有一万多人,可中举的才一百多人,各省举人录取比例特别低,也就百分之一。
贡生说起来呢,就是地方给朝廷进献的出色学子,具体包括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例贡。这六类贡生里面,前四类都是从各省府州县选出来的优秀生员,差别不是很大(要是有读者对这四类贡生不清楚,可以在评论区提问)。
让人不太好懂的是副贡和例贡。副贡指的是在乡试里没考中举人,不过成绩还算不错的考生,这部分人会被单独弄出一个“副榜”来。要是新科举人里出现作弊或者别的意外情况,那在副榜里的人就有可能变成举人。副榜的生员虽然没拿到举人资格,可朝廷有规定,他们能去国子监念书。
例贡就是花银子买的贡生,这类贡生没啥含金量,不算正途。法律有规定,例贡生没资格当官。
监生呢,简单来说,只要是去国子监学习的人就叫监生。各省选出来的贡生,不管是啥样的,说到底都是国子监的学生,所以往大了说,贡生也属于监生。
那要怎么区分贡生和监生呢?监生有恩监、荫监、优监、例监这四种。只要是皇帝特批能进监读书的学生,那就是恩监;京官里文官四品及以上,外官里文官三品及以上、武官二品及以上,依照规定能让一个孩子进监读书,这类官二代就是荫监(荫监还能再细分成恩荫、难荫)。
另外,各省府州县的生员要是通过考试的办法进入国子监,这种就叫优监;通过捐纳获得监生资格的,就称为例监。
就监生原本的条件来说,有一些人在进国子监前,没拿到生员的功名,是靠特别的办法进去的。要知道,贡生(除了例贡)的学历都是生员,整体水平比监生高,属于国子监的好生源。
不过咱得弄明白一点,贡监生最初的学历顶到头也就是生员,跟经过乡试的举人相比,还是有不小差距的。正因如此,清代好多贡监生还接着参加科举。所以从学历上讲,贡监生比不上举人。
【第二、举、贡、监入仕渠道有何不同?】
清初那会国家缺人才,光靠进士根本满足不了朝廷用人的需要,各府州县有大量的官缺,好多都直接给了举人,举人任职起点还挺高,知县、知州这样的职位都能给他们。
康熙晚年往后,举人当官的路变得艰难迟缓,只有很少一部分运气好的能被封个知县或者学官当当。到了乾隆朝,举人当官就更难了,所以乾隆皇帝弄出了举人“大挑”,定好每六年搞一次,让吏部从够条件的举人中挑出一些派去当知县、教职。
相对来讲,贡、监生当官的难度反而要低一点,依照规定,贡监生学业结束后,得一起参加朝考,考试通过就能被授予官职。
不过得说明一下,朝考只是针对岁贡、优贡、拔贡这三类贡生的。像恩贡、副贡、例贡,在法律上没规定能直接当官,他们得在国子监学完了才有当官的可能。
监生的质量比不上贡生,所以朝廷清楚规定他们得在国子监读书够一定的期限,这叫“肄业”,学完之后同样得参加吏部组织的考试。
朝廷对于监生的要求挺高的,首先学习时间得有三年,这样能让他们多学点知识。另外,考核也严,每个月都得考试,成绩采用的是“积分制”。
就是考了一等积一分,二等能积半分,二等以下没分。一年得积够八分才算合格,合格证书三年期满,就能去参加吏部的铨选,或者直接到各部院去实习。
贡生因为文化素质更高一些,所以授官的起点比监生稍微高一点。成绩出色的贡生,有的能当上七品京官,被分配到部院试用,锻炼三年,就能变成正式的六品部院主事。有的贡生会被任命为知县,下放到各省去试用;另外还有的直接得到教谕、训导这类职务。
在监生里,恩监属于特殊的一群人,他们的品级得依照父亲的官职来定。一品大官的儿子是五品,二品官员的儿子是六品,有个原则就是儿子比父亲低五个品级,这是朝廷定下的规矩,吏部得严格照这个规定来处理。
其他监生的出路可就差老多了,成绩好点的也就给安排个教谕、训导之类的,差一些的呢,就授予县丞、主簿这类的佐贰官或者其他杂七杂八的职务。
从上面的介绍能明白,举人这个学历还有入仕的起点是最高的,不过入仕的难度很大;贡、监生的学历比不上举人,入仕相对容易些,只是所担任的职务比较繁杂,总体来说不如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