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100位杰出人物,『100位杰出革命英雄』:刘胡兰、李大钊、方志敏……我们永恒怀念与铭..

100位杰出人物

翻开历史记忆的书签

那些曾经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

为了理想、信念

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美好明天

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

如一座座丰碑永远展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去追寻他们的动人故事

去感受他们的伟大人格

去品味他们的忠贞信仰

不论威慑和诱惑

他们都扬着高傲的头颅

为美丽的新中国而不惜牺牲生命

这些忠贞爱国的革命先烈们

必将在历史的长河里

留下我们永恒的记忆和怀念

向他们学习

是我们人生信念和理想的一次庄严洗礼

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画像

“姐姐性格刚烈。她被敌人带走时,特意把奶奶生前留给她的指环摘下,取出手绢以及一个用完却没扔弃的万金油盒交给了母亲。母亲当时不解,事后才意识到,姐姐既已把最珍视的东西留给亲人,就是决意与敌人决战到底。”

在山西文水县刘胡兰纪念馆内,66岁的刘继烈含泪向记者讲述了74年前姐姐刘胡兰被捕的一幕。彼时还未出生的他,幼时每每听到母亲讲到姐姐遇害这一幕,妈妈哭,他也哭。

1947年1月12日,因叛徒告密,刘胡兰被敌人杀害于文水县云周西村,年仅15岁。

云周西村坐落在吕梁山下、汾河畔,是一个有着1000多口人的平川村。1932年10月,刘胡兰出生在当地一户农民家庭。

抗日战争爆发后,党的抗日队伍来到文水开展抗日救亡。1938年,文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在全县实行了减租、减息等一系列民主改革措施。当时,刘胡兰家对面是中共地下党的一个“敌工站”,少年刘胡兰经常去听抗日故事,学唱抗日歌曲。抗日民主政府办起抗日小学后,刘胡兰也有了上学的机会。19岁的员、文水县县长顾永田带领游击队成功伏击日本兵,还到云周西村宣传抗日,是刘胡兰心目中的“英雄”。

抗战期间,刘胡兰的父亲刘景谦等群众为八路军运送物资。敌人炮火来袭,有人扔下物资就跑了,刘景谦却躲在树坑里,等敌人走了,再绕上山,总要把物资安全送达。刘胡兰继母胡文秀曾是娘家南胡家堡村妇救会委员,嫁过来后经常利用纺线的机会教刘胡兰识字,给刘胡兰讲进步道理。

“在革命氛围和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刘胡兰很快成长起来,并且早早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刘胡兰纪念馆原副馆长、山西女英烈研究会会长陈湘平说。1941年,云周西村一村民为八路军传送情报时惨遭敌人杀害。不久,顾永田也不幸牺牲。噩耗传来,刘胡兰对同村好友、陈湘平的二姑陈玉兰说:“这两人死得真‘钢骨’,我要是死,也是这样去死!”

1942年,文水平川第一支儿童团在云周西村成立,10岁的刘胡兰担任了儿童团团长。她经常和小伙伴一起站岗、放哨、送情报。有一次,八路军包围了敌军一个团,县妇女部长奉命组织民兵担架队支援前线。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要支前。部队首长劝她们:“前面正在打仗,很危险。”刘胡兰果敢地回答:“战士们都不怕,我们是女民兵,也不怕。”她们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一直忙到天黑,战斗结束才撤回来。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阎锡山部队占领了文水县城,解放区军民被迫拿起武器,保卫胜利果实。1945年11月,刘胡兰参加县党组织举办的妇女训练班。40多天的学习,使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革命觉悟有了进一步提高。

回村后,刘胡兰担任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与党员一起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成长,于1946年6月被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6年冬天,刘胡兰经过侦察,协助武工队处决了一名为非作歹、群众恨之入骨的伪村长。这一行动沉重打击了敌人,但也遭到敌人的疯狂报复。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篇章。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带领中共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纵队司令员任弼时向他汇报了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毛泽东深受感动,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8个大字。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追认刘胡兰为中国正式党员。

刘胡兰生前没有留下一张照片。当年的云周西村如今已改称“胡兰镇”。那棵见证先烈被捕的小柳树,枝开叶散,生命力依然顽强。陈湘平说,刘胡兰纪念馆对外开放以来,已接待国内参观者1600多万人次,外宾、友好人士4000余人。

英雄已去,精神永存。

李大钊:中国革命的“播火者”

李大钊像

“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获罪戾,则钊实当负其全责。”1927年4月,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在狱中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写下的《狱中自述》,也成为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绝唱。

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生于1889年,1913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并在那里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学说。当日本帝国主义向北洋政府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总会的爱国斗争,起草的《警告全国父老书》迅速传遍全国,因此成为举国闻名的爱国志士。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他,他先后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说,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李大钊“崇信共产主义”,经常“知有主义不知有家”。他在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教授期间,每月薪水超过200大洋。但他毅然将收入的2/3用于革命事业,剩下少部分用以资助困难学生和穷苦百姓,然而,这些慷慨义举却导致他家里常常面临“断粮”的窘境。为此,校长蔡元培专门嘱咐会计,发薪水时留一部分直接给李大钊夫人赵纫兰,以维持他们一家的基本生活。五四运动前后,李大钊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播撒真理的“火种”: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协助北京《晨报》副刊开辟“马克思研究”专栏,发表一系列介绍马克思生平、学说和贡献的文章;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李大钊的这些努力与探索,为中国革命者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也为中国革命树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

李大钊是中国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曾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20年初,李大钊等革命家就开始商议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组织。1921年3月,李大钊撰文号召全国的共产主义者“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要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1921年7月,中国成立,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大力宣传、发起建立的团体组织,为中国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李大钊是中国革命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中国成立后,李大钊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同时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在党的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他领导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党的组织,掀起了北方地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他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明确提出将“浩大的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在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后,他亲自出面做冯玉祥等国民军将领的工作,推动他们参加国民革命。1922年至1924年,他受党的委托,奔走于北京、上海、广州之间,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为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李大钊还领导北方党组织配合五卅运动和北伐的胜利进军,开展反帝反军阀斗争,为大革命的胜利推进作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4月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李大钊受尽酷刑却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4月28日,他第一个走上绞刑架,高喊“万岁”从容就义,时年38岁。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李大钊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致力于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建立、巩固与发展,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作出了杰出贡献。“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李大钊甘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精神,必将永载史册、历久弥新。

方志敏:为了可爱的中国

方志敏像

“湖塘,这是一个洒满烈士鲜血的村坊。”方志敏故居讲解员娓娓道来,向参观的游客讲述着湖塘村的历史。土地革命前,湖塘村共80余户、约400人,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仅剩29户、90余人,留下的男丁几乎都是残疾人。

湖塘村是江西上饶市弋阳县的一个普通村庄,方志敏曾从远处眺望自己的家乡,他感叹自己不是一个文学家,不能将眼前的美丽描写出来;他也看到了农村的衰败和黑暗,村民苦到不能生活。

“我于一八九九年生于离漆工镇二里许的湖塘村。在这长夜漫漫,天昏地暗的地方,我生活着,我受着压迫和耻辱地生活着;我长大起来了;我逐渐不安于这黑暗的时日;我渴望着光明;我开始为光明奋斗……”这是方志敏在遗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对家乡生活的回忆。走进他的青春岁月,就走进了他的初心赤胆,就理解了他的人生选择。

1922年,方志敏在上海求学时看到法国公园门口的牌子上写有“华人与狗不准进园”,他感到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这几个字射入我的眼中时,全身突然一阵烧热,脸上都烧红了。”他感慨中华民族命运的悲惨,但是依然相信,即使当下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

大革命失败后的1928年1月,方志敏与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弋横起义,创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10军。方志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泽东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底,方志敏奉命率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此时,中央红军主力已离开中央苏区,红10军团孤军北上危险重重。前路凶险,方志敏又何尝不知,但他毅然担当起这一重任。

1935年1月,在降满大雪的怀玉山中,方志敏不幸被捕,同年8月6日他在江西南昌下沙窝英勇就义,时年36岁。女儿方梅只能看着爸爸的照片长大,当方志敏牺牲时,她才3岁。她出生后,父母把她寄养在江西一户老百姓家中。方志敏最后一次与女儿见面时,他抱起2岁的方梅亲了又亲。转身间,即成永别。

纵使远隔80多年,依然能感受到一位父亲的不舍。是什么,让方志敏不得不离开他最爱的人?

“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做了员,我是如何地引以为荣呵!从此,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方志敏深情地向党告白。

在方梅21岁生日那天,母亲缪敏送给她一本“迟到”的成人礼——《可爱的中国》。“从此,我懂得了‘祖国’的意思——祖国,就是生养了我们、值得像父亲那样的千千万万烈士用生命去保护的母亲!”如今,方梅已是年近九旬的老人。

距方志敏牺牲80余年过去,他的家乡湖塘村早已今非昔比。“湖塘村的先辈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有义务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漆工镇党委书记汪国华介绍,2016年以来,江西各级政府投入6000余万元用于湖塘村的建设,从村庄里宽敞的柏油路、白墙黛瓦的民居,到设施齐全的小广场、蓬勃发展的各项产业,湖塘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方志敏故居前矗立着一座方志敏身骑骏马的铜像,他目光坚毅抬头远望,前方不再是战场的烈焰,而是他一直憧憬的可爱的中国。

赵一曼:誓志为人不为家

位于四川宜宾市的翠屏山苍松翠柏,绿意盎然。在山腰的赵一曼纪念馆广场上,矗立着这位女英雄的雕塑,她目光坚毅,英姿飒爽。

“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

在赵一曼当年所作《滨江述怀》诗中,尽显炽热的爱国情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80多年前,这位巾帼英雄在东北林海雪原中英勇抗击日寇,令敌人闻风丧胆。

赵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出生在四川宜宾。五四运动爆发后,她在大姐夫——员郑佑之的鼓励和引导下,阅读进步书刊,接受新文化思想。

学生时代的赵一曼,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成为学生领袖,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各项革命运动。1926年夏,赵一曼加入中国。同年秋天,她考进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次年,参加了由叶挺指挥的北伐军讨伐反动军阀的战斗。

1927年9月,赵一曼前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1928年,随着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她接到组织通知回国从事革命斗争。

“在苏联学习期间,赵一曼结识了人生伴侣陈达邦。接到回国通知时,正怀有身孕。”赵一曼纪念馆馆长陈怀忠介绍,强烈的报国之心让赵一曼毅然选择了回国,在宜昌、南昌和上海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赵一曼被派往东北地区发动抗日斗争。临行前,她到照相馆抱着年幼的“宁儿”,留下了与儿子的唯一合影。

在东北,赵一曼先在沈阳、哈尔滨领导群众地下抗日,后在珠河等地带领农民开展武装斗争。她能文能武,机智过人,曾参与领导了震惊日伪统治集团的哈尔滨电车工人大罢工,极大鼓舞了东北人民反“满”抗日的热忱。

1935年秋,赵一曼任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1师2团政治委员。在一次与日伪军的战斗中,她为掩护部队突围,身负重伤,不幸被俘。

日军对赵一曼施以酷刑,用钢针刺伤口,用烧红的烙铁烙皮肉,逼其招供。她宁死不屈,严词痛斥日军侵略罪行。为了得到口供,日军将她送进医院监护治疗。在医院里,她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争取看护和看守人员。1936年6月28日,赵一曼在医院看护和看守帮助下逃出医院,但很快被追敌再度抓捕,受到更加残酷的刑讯。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被日寇杀害,牺牲时年仅31岁。临刑前,她给幼子写下一封遗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封遗书后来经“宁儿”陈掖贤重新誊写,留给他的女儿陈红。“不管走到哪里,我都随身带着这封遗书。”陈红说,“父亲告诉我,要将奶奶在信中传达的爱国情怀与赤子之心作为家风,永远地传承下去。”

陈延年:面向屠刀,绝不下跪

“为了国家奉献自己,不分年龄大小。这是先辈陈延年给我最深的体悟。”近日,青年演员张晚意在社交媒体分享了在影视剧《觉醒年代》中扮演陈延年的感受。这部讲述中国创建历史的电视剧,用丰富而又细腻的叙事方式,还原时代风骨,尤其在青年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陈延年又名遐延,陈独秀长子,是中国早期著名活动家、卓越领导人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898年生于安徽怀宁,1915年考入上海法语学校专攻法文,1917年考入震旦大学攻读法科。

1919年12月,21岁的陈延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在法国期间,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习,摒弃了原先信仰的无政府主义,转而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与赵世炎、周恩来一起创建旅欧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少年,任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少年》月刊编辑工作。1922年秋,他加入法国,不久转为中国党员。

1924年夏,陈延年回国,于秋天被派赴广州工作,先后任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驻粤特派员、中共广东区委秘书兼组织部部长。不久,他又被任命为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他极为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健全区委领导机构,建立党课制度,着力于党员的培训和教育,加强党的团结。到1927年3月,广东党组织已拥有9000多名党员,是当时全国党员人数最多、组织机构最健全,具有高度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地方党组织之一。

1925年6月,陈延年和邓中夏、苏兆征等人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

陈延年不仅是热血青年,更是革命烈士,是党的忠诚战士。1927年春,陈延年赴武汉参加中国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时,被任命为中共江浙区委书记,他当即转赴上海,途中上海发生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6月,中共中央撤销江浙区委,分别成立江苏省委和浙江省委,陈延年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陈延年和赵世炎等不顾危险,寻找失散的同志,恢复和重建党组织,积极开展斗争。6月26日,陈延年遭国民党军警逮捕。敌人为了得到上海中共党组织的秘密,对陈延年用尽酷刑,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但陈延年以钢铁般的意志,严守党的机密,宁死不屈。

1927年7月4日晚,陈延年被国民党反动军警押赴刑场。刽子手喝令他跪下,他却高声回应:革命者光明磊落、视死如归,只有站着死,决不跪下!几个执刑士兵用暴力将其按下,松手挥刀时,不意陈延年又一跃而起,这一刀未砍着颈项,刽子手也差点吓得摔倒。最后,他竟被凶手们按在地上以乱刀残忍地杀害。牺牲时仅29岁。

下面是中宣部会同人民日报社

精心制作的10幅宣传海报

和100位杰出革命英雄名单

一起来学习吧!

100位杰出人物

100位杰出人物

100位杰出人物

100位杰出人物

100位杰出人物

100位杰出人物

100位杰出人物

100位杰出人物

100位杰出人物

100位杰出人物

100位杰出人物

100位杰出人物

—END—

来源:综合《感动中国的100位革命先烈》、人民日报、新华社、员等

编辑:成都残联

更多精彩推荐,点击下方

100位杰出人物

求分享

求点赞

求在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