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木警枕 闻鸡起舞 韦编三绝
囊萤夜读铁杵成针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程门立雪手不释卷
牛角挂书孙康映雪 废寝忘食
燃糠自照 昼耕夜诵
映月读书 目不窥园
1.圆木警枕
成语意思:用圆木做枕头,睡着时容易惊醒。形容人勤奋好学,刻苦自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懈怠,要珍惜时间来学习或工作。
成语故事:北宋时期的司马光,是一位非常勤奋好学的人。他小时候读书就很刻苦,长大后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时间来读书和撰写《资治通鉴》,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他用一段圆木做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圆木就会滚动,他就会被惊醒,然后立刻起床继续读书或工作。就这样,司马光通过这种方式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最终完成了巨著《资治通鉴》。
成语出处:宋?范祖禹《司马温公布衾铭记》
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
2.闻鸡起舞
成语意思: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祖逖(t?)和刘琨(kūn)是好友,他们都有着远大的抱负。两人常常同床共枕。有一天半夜,祖逖听到鸡叫,就叫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讨厌的声音,它在催促我们起床练武呢。”于是,两人起床,拔剑练武。此后,他们每天听到鸡叫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最终,祖逖和刘琨都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成语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祖逖传》
(祖逖)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鸡鸣,蹴(c?)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3.韦编三绝
成语意思:韦编指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该成语形容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的孔子,晚年喜欢读《易经》。由于他反复阅读,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开。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经》的文与质了。”
成语出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4.囊萤夜读
成语意思:用袋子装萤火虫来照亮夜晚读书,形容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学习。
成语故事:晋朝人车胤,家境贫寒,晚上没有钱点灯读书。夏天的夜晚,他就捕捉萤火虫,装在白绢口袋里,借着微弱的光亮读书。车胤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学问的人。
成语出处:《晋书?车胤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5.铁杵成针
成语意思:通过长时间磨铁棒,使铁棒最终成为针,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成语故事:传说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很贪玩。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很粗的铁棒。李白好奇地问老婆婆在做什么,老婆婆说要把铁棒磨成针。李白很惊讶,老婆婆告诉他只要有恒心,铁杵也能磨成针。李白深受启发,从此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了著名的诗人。
成语出处: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
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原文出自:宋代祝穆的《方舆胜览?眉州》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6.悬梁刺股
成语意思:因怕困倦影响学习,就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读书勤奋刻苦。
成语故事:这个成语是由“头悬梁”和“锥刺股”两个故事组成的。东汉时的孙敬勤奋好学,闭门从早学到晚,很少休息。他为了防止晚上读书时打瞌睡,就把头发绑住悬于梁上。这样,如果他读书疲累打瞌睡时,只要头低下来,那悬在梁上的头发一拉,必定因扯痛头皮而清醒过来,最后他苦读有成。这就是“头悬梁”的故事。战国时期的苏秦年轻时因学问不多而不受人重视,他便下定决心发愤苦读。每当深夜困倦欲睡时,他就拿一把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可以让痛感把睡意赶跑,然后继续读书。这就是“锥刺股”的故事。
成语出处:出自《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和《战国策?秦策一》。这则成语以孙敬“头悬梁”和苏秦“锥刺股”的故事比喻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
7.凿壁偷光:
成语意思:凿穿墙壁以借邻居家的光亮。形容勤学苦读。
成语故事:西汉时的匡衡勤奋好学。幼年时因家境贫穷而没有钱买灯烛照明。邻居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引来邻居家的光亮,借着这点儿微弱的光亮来读书,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成语出处:《西京杂记》卷二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8.程门立雪
成语意思:形容尊师重道,诚恳求学。
成语故事:宋朝时的杨时很爱学习。有一次,他和同学去拜见老师程颐。程颐正在睡觉。他们不敢打扰,就恭恭敬敬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时值隆冬,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杨时的一只脚都冻僵了,冷得发抖。过了很久,程颐醒来后得知两人站在风雪中,赶忙起身让他们进屋。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成语出处:宋?程颢、程颐《二程全书?遗书十二》
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9.手不释卷
成语意思:不肯放下手里的书本。形容读书用功、勤奋,也形容看书入迷。
成语故事:汉末年,东吴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他多读书,他却以军务繁忙来推托。孙权便以汉朝光武帝刘秀领兵打仗的间隙仍然书本不离手的例子劝诫吕蒙。吕蒙从此以后勤勉自学,受益匪浅。后来,鲁肃见了他,对他的才干和见识大为赞赏。
最早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自叙》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衍生典故: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始就学,笃志不倦。
10牛角挂书
成语意思:该成语用来形容人勤奋好学,即使在艰苦的条件下,也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随时随地都能抓紧时间读书。
成语故事:隋朝末年的李密,少年时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免了职。李密并不懊丧,回家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次,李密骑了一头牛去访友。在路上,他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边赶路边读书。正巧越国公杨素骑马从后面赶上来,看到李密在牛角上挂书,专心致志读书的样子,十分惊奇,就问他读的是什么书。李密一看是杨素,赶紧下来行礼,回答说是《项羽传》。杨素跟李密交谈,觉得他很有抱负,对他十分赞赏。
成语出处:宋?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李密传》
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11.孙康映雪
成语故事:孙康是晋代人,家境贫寒,晚上没钱点灯读书。冬天的一个夜晚,他醒来发现窗外的雪映出光亮,于是不顾寒冷,借着雪光刻苦读书。此后,每有雪夜,他都如此,最终成为饱学之士。
成语意思:用来形容人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勤奋好学,通过借助外界的条件努力学习知识。常常与“囊萤夜读”合并为“囊萤映雪”。
成语出处:《艺文类聚》卷二
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清介,交游不杂。
12.废寝忘食
成语意思:废寝忘食,读音是f?i qǐn w?ng sh?,指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出处:战国《论语?述而》:“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成语故事:孔子年老时,开始周游列国。在他六十四岁那年,来到了楚国的叶邑。叶县大夫沈诸梁热情接待了孔子。沈诸梁人称叶公,他只听说过孔子的名声,却对孔子的学问不太了解,于是就向孔子的学生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就没有作声。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他这个人呀,学习起来废寝忘食,教导别人不知疲倦,发愤用功连自己老了都不知道。
13.燃糠自照
成语意思:指点燃米糠给自己照明,比喻家境贫寒而仍刻苦学习。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顾欢传》:“及长,笃志好学,母年老,躬耕诵书,夜则燃糠自照。”
成语故事:燃糠自照讲的是南朝齐人顾欢的故事。顾欢家境贫寒,他小时候父亲让他去田中驱赶麻雀,然而他却在田埂上偷偷看书,以至于让麻雀把庄稼吃了个精光,父亲因此用鞭子抽打他。但顾欢好学的热情并未减退。家中没钱点油灯,在冬天的时候,他就把糠秕收集起来点燃,借着微弱的火光读书学习,最终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14.昼耕夜诵
成语意思:昼耕夜读,读音是zh?u gēng y? d?,意思是白天耕种,夜晚读书,形容人勤奋好学,利用一切时间努力学习。
成语故事:北魏时期,有个叫贾思伯的人,他年少时就非常好学。因家境贫寒,他白天要去田里耕种劳作,以维持生计,但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学习,晚上回家后,不顾一天的疲惫,依然刻苦读书,常常读到深夜。他就这样坚持昼耕夜读,最终成为了一位有学问的人,在朝廷中担任了重要官职,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
15.映月读书
成语意思:利用月光来照明读书。形容家境清贫,勤学苦读。
成语出处:《南史?江泌传》“泌少贫,昼日斫屧为业,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
成语故事:南朝梁代江泌幼时家贫,白天要帮人做工维持生计,晚上借着月光读书,累了就用冷水洗脸提神。
16.目不窥园
成语意思:指多年不看一眼园中的景色。形容埋头苦读,专心学习。
成语故事:西汉时,广川(今河北枣强)有一个著名学者名叫董仲舒。他平时学习非常刻苦。他年轻时对记载春秋时期的史书《春秋》很有研究,以后又撰写了《春秋繁露》。
由于董仲舒很有学问,汉景帝时,他就成了太学博士。董仲舒在讲授经书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而必须放下帷幕,让门生专心致志;另一个是不直接对所有的门生进行面授,而由旧门生依次向新门生进行传授。所以,有的门生在他门下几年,从来没有见过他的面。
在董仲舒学舍旁,有一个景色美丽的园子,那里果树成片,鸟语花香。可是,董仲舒一连三年,不分春夏秋冬,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藏在帷幕中,专心致志地阅读各类书籍,写着各种文章,从不看一眼园子里迷人的景色。
有一次,有几个顽皮的孩子爬进园子,在那里玩耍。他们各自爬上了一棵苹果树,摘下几个苹果,相互抛来掷去。
其中有一个小孩猛一用力,把一只苹果掷进了董仲舒的书房,正巧打在了董仲舒的额头上。董仲舒只觉得眼前一黑,抬手摸摸前额,顿时起了一个大包。但他仍不吭一声,目不斜视,继续看书写文章,好像这一件事根本没有发生过。
董仲舒如此认真、刻苦地进行学习,便学有所成。他向汉武帝建议:“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六艺是指《诗》、《书》、《易》、《礼》、《乐》和《春秋》。他的这一“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所采纳,不但推行于当时,而且在汉朝至清朝的两千年间,一直使儒家经典在思想文化上占据一统天下的地位。
成语出处: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往期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