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坛经》之法宝
《坛经》是《六祖坛经》或《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之简称,这是中土禅宗经典,是唯一称得上佛经的中国人自己的佛学作品。它有多种版本,有趣的是,敦煌本的题目很长,《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祖慧能大师於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一卷兼受无相戒弘法弟子法海集记》,虽冗长啰嗦,但颇能说明禅宗的特征。《坛经》是中土禅宗即祖师禅之集大成者,它关注的是见心成佛,似乎不重视佛教的苦集灭道等基本理论。其实不然,禅是在佛教基本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对佛教的原理有相当深的体悟才有可能进入禅的境界。
《坛经》由十品即十个部分所组成。行由品第一,叙述了慧能的生平,他修行悟道的经历,禅宗的主要思想得到了基本的表达。般若品第二,是讲般若智慧,不离世间而得解脱。疑问品第三讲的是,信徒有疑问如福德功德等问道于慧能。定慧品第四论及定慧一体、一行三昧、无相无念无住等。坐禅品第五讲外禅内定之禅定。忏悔品第六讲无相忏、四弘誓愿等。机缘品第七篇幅较长,慧能以不同方法对其弟子开启佛智使他们觉悟。顿渐品第八讲到人有利钝而法无顿渐之原理。宣诏品第九中,有慧能推辞宣诏进宫的故事。付嘱品第十讲的是慧能离世前对其弟子的付嘱,其中讲到对法的思想方法。
六祖就是慧能,是岭南人,被认为是未开化的人,但他一闻经语,心即开悟。这说明他具有利根,更说明佛法的巨大威力。他对五祖弘忍称“远来礼师,惟求作佛”,认为“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人人具有佛性。五祖大弟子神秀作偈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针对此偈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这两偈中可以看出祖师禅与如来禅的区别。禅即禅定,印度名之为瑜伽,有思维静虑之意,原为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心的安定来启发智慧。如来禅以《楞伽经》为经典,契合如来藏的攀缘如禅作为阶梯,以自觉圣智作为自身的内容,转识成智,使定慧双融,为众生作功德,亦能达到不可思议的功能与境界。祖师禅由慧能奠基和倡导,它超佛越祖,反对坐禅,也非六度中的禅定,而属于般若,真正做到定慧不二。由于是通过其祖师来获得对禅法对成佛境界的体验和印证,故名祖师禅。祖师禅并不否定如来禅,而是包涵且超越如来禅。神秀之偈属于如来禅,是讲渐修的;慧能之偈属于祖师禅,是讲顿悟的。前者要求时时勤拂拭,后者认为佛性本来清净,不存在染污问题。慧能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禅主张明心见性,性是指佛性,见性成佛。每个人都有佛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人应自性自度,五祖送慧能时把橹自摇,慧能欲自己摇橹,五祖说应该是我渡汝,慧能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一旦开悟,依靠自力就能得度,此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禅宗自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的最早缘起是在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拈花微笑,众僧不解其意,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佛陀开口了:“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汝当善护持之。”师徒之间心心相印,密密吩咐。这个故事乃是禅宗的秘密,迦叶从佛陀那里接受来的是整个世界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真实体验。禅超越言语文字,见《般若品》:所有经典及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身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犹如以手指月,不要执著于手指,而应该通过手指看到月亮。禅宗被称为心宗,良有以也。《坛经》认为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五灯会元》有偈曰:“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真佛在我们的心中,觉悟了就成佛,“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佛性与他人无关,是我自己心中本来具足的,非后天才有的,非外在的力量赋予的。佛的三身即法身、化身和报身,都在众生自性之中。所谓自心,是指每个众生自己独特的心体,亦即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自心的本质是清净和虚空,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芥子可纳须弥,海水可在毛孔之中。“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禅倡导自由平等,认为佛性就是人性,这是对佛学的变革。在慧能以前,虽讲佛性,但罕言人性,所提到的真心与真性都是指众生自心以外的客观精神。慧能认为,人性本净,为妄念故,覆盖真如,“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离开自己本心向外求取什麽,了不可得。天道远,人道迩,何必舍近求远。慧能把佛性论转向人性论,故以《坛经》为经典的祖师禅是入世的,世俗化的,不同于如来禅是出世的,纯宗教化的。西方至公元1962年“梵二”会议才使天主教世俗化,而我国在唐代就使佛教世俗化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终极关怀主要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怀,而不是在否定现世生活的基础上来追求所谓的解脱。基督教也认为爱上帝要通过爱人来实现的。
戒定慧为佛教三学。《坛经》以定慧为本,认为定慧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以灯光为喻,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为光之体,光是灯之用。灯与光名虽有二,体本同一。关于戒,“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就是说在自己的心中没有一切是非善恶等。慧能所授的是无相三归依戒,归依自心佛法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自心归依净,自性皆不染著。禅倡导的戒律是内在的,非外在强制的。《行由品》中记载:慧能得道后被恶人寻逐,避难于猎人中共15年,期间猎人令其守网,慧能每见生命尽放之。更妙在“每至饭时,以菜寄之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慧能只吃肉边菜,这是他自觉自愿的,没有外在的权威强制他。禅倡导主体自觉,精神自由。
关于一行三昧,三昧为译音,可译为定或正受,即心定于一处而不动。“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直心就是纯洁公平正直的心。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在行住坐卧中都怀着纯洁正直之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迷人不是直心,而是曲心,是行如来禅的禅法。祖师禅不重视禅定,见《五灯会元》中的故事:马祖道一执著坐禅入定,其境界是愚夫所行禅,将定的境界视为究竟。其师南岳怀让为开导他故意在他面前磨砖,马祖发问时,师对徒说: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一行三昧的实质是:语默动静,见闻觉知,都是菩提,皆在道场。《顿渐品》有偈曰:“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处立功课。”
顿悟论是《坛经》中提出的祖师禅的中心理论。从哲学角度分析,顿悟是一种强调直觉的认识方法,它超越程式化语言、记忆、想象、分析、归纳、推理等思维形式。从宗教角度分析,顿悟是一种快捷简便的解脱方法,通过瞬间觉悟,进入佛的境界。顿悟所悟即是众生自己的心性,是发明自心之佛性。佛与众生之区别只是悟与迷,慧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即悟大意。”这就是明心见性,一种内省式的认识。认识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发现了自心本有的佛性,就成了佛,所谓即心即佛。《坛经》在宗教解脱论上解决了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障碍。自心为万法之本原,应从自心入手来认识万法的本质,万法尽在自己心身中,何不从自心顿识真如本性?同样,佛性就在人们的自心之中,何不从自心发明本性?慧能受五祖启发后悟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顿悟是一个内在的观照功夫,以自心智慧观照自性心地,内外明彻时即明心见性。迷时佛是众生,悟时众生是佛。禅的修行要归结到明心见性上来,如忏悔,是自性忏,“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除却一切妄念。如归依是自归依,“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自心归依是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有名的四弘誓愿,在《坛经》中也成了自心自性四弘誓愿:“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性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有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
有关无念法门,《坛经》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宗体本都有终极本原之意。“无念者,于念而无念。”在“于念而无念”中,前一“念”字是指妄念之念。这里意为不产生妄念,不被妄念染著。不执著于境,“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如果“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无念就是去除世俗染污之边见。同时无念还是有念的,但念的是自心真性,“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而念真性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因为真性在自心中。“无相者,于相而离相。”相,现象也,也即一切事相、一切事物、一切存在。在事相中而又能不执著,不染著,所谓出于淤泥而不染,即染即净,入世而出世,在世俗中解脱。为何能于相而无相,由于诸法性空。慧能初到法性寺,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动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不要有分别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同理,心空种种法空。由于空性,对于一切事相存在都不必执著。“无住者,人之本性。”《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听到这句话而顿悟。
作为人生百科全书的《红楼梦》中也有禅味:“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人的念念相续之心就是本性,于一切法上本来就是不住著的,于法不执,不住于法,超越一切度量计算,无善无恶,无智无迷。《坛经》强调自性,无相是性体清净,无住是本性无待,无念是真如起用。悟道后超凡越圣,不求道不求佛。
在祖师禅以前有各种不究竟的禅。《楞伽经》将禅分成四种: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和如来禅。所谓愚夫所行禅是指,修行者经仔细谛观,知人无我之理,人身不过是四大和合而成,骨骼筋肉内脏都不净,他们观察领悟到自身空相,不执著人我,坚定信心,不断修行,将得到灭定净的境界以为究竟。所谓观察义禅是指在前者基础上进一步领悟修行,了知自他的修法都没有真实的自性,观察到一切之法相无我。再进一步,领悟到人和法都空,沉思冥想,达到不生妄想,心无分别,寂静安宁的境界,这就是攀缘如禅。经过攀缘如禅的阶梯,证入如来境地,得自觉圣智的三种乐定(天乐、禅乐,涅槃乐),转识成智,转妄成真,为众生成就不可思议的功德,这就是如来禅。《六祖坛经》超越了如来禅,并非完全否定如来禅。
禅悟者是安祥者,即内有安祥的心态,外有安详的神情,诚于中而形于外。有人提出安祥禅,认为安祥是禅的生命,是法的现量。关于法的现量,偈颂一首:
比量知识推断来,证得现量亲身载;勇猛精进永不败,禅悦胜过春登台;
语言文字终无彩,法喜意义拐杖排;身心体验须管带,物如真如智慧开。
所谓现量是当时亲身证得和体验的佛法知识,而比量则是通过推断所得的,属于非究竟的。《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启迪我们进入佛法现量的境界。参考笔者的《从心经看佛学》一文。
安祥是契合实相,离诸相对,扬弃一切二元观念的最高生活艺术。所谓安祥,这是一种调和、统一、自在、自觉的心灵状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焦虑什么?笔者对安祥禅持肯定态度,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时期,保持安祥,心灵平和无纷扰,内使心身康健,外使人际关系和谐,更不会违法犯罪。当然,禅除了使心灵安祥外,还要开启我们的智慧。
《机缘品》中有僧举卧轮禅师偈云:“卧轮有伎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是枯木禅,身如槁木心如死灰,中土禅宗不为也。慧能针对性地作偈曰:“慧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对境起心但不执著,不被境染著。前者不理解人的生存境况。人必定要对外界的刺激有所反应,否则就是不正常的人。中土禅宗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是极其深刻的,与西方存在主义对人的存在的理解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只能以人的形式存在,人不是神,只要他还活着,他永远不可能是神。当然,人有超越性,为了追求不朽,他可以造神。偈云:“雁过深潭,影沉寒水。雁绝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是的,雁在潭上过,潭中有雁影,但雁一旦飞过去了,潭中无一丝一毫影痕。《楞伽经》有偈曰:“譬如境中像,虽现而非有。于妄想心镜,愚夫见有二。”人物来照时镜中现像,去后不留形迹。
何谓禅定?见《坐禅品》。“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定不是心止于一处而不动,更不是身体僵硬不动,而是自心不乱,不因境而乱心。禅似乎达到抗感觉剥夺。人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人若处于无光亮无声响无其他任何刺激的环境中,感觉就被剥夺,不久人就会产生幻觉,使人忍受不了。传说菩提达摩面壁九年,实在不易,无禅定功夫是不可能的。注意,祖师禅之禅定与瑜伽之定是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最多只能达到灰身灭智的小乘境界,前者则是大乘境界,与儒家与天地参的大化流行的境界异曲同工。
禅自谓不立文字,但《坛经》也认为禅不离文字,只要不执著于言语文字,否则就是口头禅、文字禅。关于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禅承认人的根器不同。关于三身佛,“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生,汝之行也。”关于四智,“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三身四智都不离人的本性。《坛经》还提出烦恼即菩提的观点,“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对同一外境,自心不同就有不同的境界,所谓花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疑问品》中慧能开示韦刺史,“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空间上的东西是无所谓的,“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净土在心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就是道。《付嘱品》中提到的对法很有意思,“先须学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这是大乘佛教的中道义。当执著一端时,用与其对立的另一端来与之抗衡,保持适度张力,达到平衡的结果。我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非常正确,但与我们对立的观点也有其存在的理由。由于人们生存的局限性,其观点往往并不正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对法的思维方法对我们是有用的,其深刻与缜密不在康德的二律背反之下。
《坛经》中还有许多丰富的内容,仔细研读体会将受益匪浅。《坛经》是中土禅宗经典,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化的佛学产生了。从佛教在汉代从印度传入至唐朝“凡言禅皆本曹溪”经历了好几百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中土禅宗的思想来源,一方面是印度的原始佛学,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思想。禅宗要发展,《付嘱品》提到达摩之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预示了祖师禅在发展过程中将形成五大宗派。各宗派互有区别,但都以《坛经》作为自己的经典,基本上没有脱离《坛经》的思想,故有此说:“一门深入,五派同源,历遍炉锤,规模广大。原其五家之纲要,尽出《坛经》。”无题偈颂:
弥陀演化在西路,达摩传心到东土。一花五果同一树,欢呼开出新学术。
我们看云门宗的三句偈:“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意为佛(法身)无所不在,真如本体不生不灭,禅偈云:“描不成兮画不就,赞不及兮休生受。本来面目没处藏,世界坏时渠不朽。”超越宇宙,超越自我,又能与世俗相处。
笔者研读《坛经》,作了六十首偈颂:
(行由品第一)
一:大藏经中有坛经,六祖慧能弘法行;法海集录文章明,禅宗经典提纲领。
二:父亲早亡慧能苦,卖柴度日似无路;金刚经典闻在途,豁然开朗即有悟。
三:有缘友情来相助,安置母亲上征途;佛性无有差别殊,自生智慧即是福。
四:生死大事不等闲,作偈一首来判断;神秀左右思想难,身是菩提必牵连。
五:慧能闻知也作偈,菩提明镜物无一;惹得尘埃自心起,悟空成佛有功底。
六:夜深入室算合理,万法自性终归一;不识本心学无益,得到衣钵非有意。
七:无奈与祖要分离,自性自度有道理;隐于猎户不得已,密意就在汝自己。
八:菜寄肉锅又放生,风动幡动心动成;一阐提者佛性正,所有众生都平等。
九:大庾岭头趁得及,轻轻袈裟提不起;本来面貌早脱离,禅宗资格无底气。
(般若品第二)
十:摩诃般若波罗蜜,大的智慧此达彼;彻悟人生宇宙理,世人自有发掘之。
十一:东山法门来开创,说法般若应无恙;心量广大虚空藏,著空入魔属目盲。
十二:般若智慧自性里,念念不忘即菩提;烦恼本无著境起,不修即凡修第一。
十三:烦恼根深云覆日,自心迷惑犹如此;未悟自性执著起,尘劳染污不能已。
十四:经典文字因人置,佛即觉悟众生迷;万法本自人兴起,般若三昧无念思。
十五:说通心通如处空,顿见自性破邪宗;佛法在世情意浓,菩提无妄三藏穷。
(疑问品第三)
十六:造寺布施有福德,执著福德即隔阂;达摩大师留片刻,离开梁武是上策。
十七:见性是功平等德,吾我不断即著色;内谦有功外礼德,平常心行即离色。
十八:见有迟疾迷悟殊,自净其心净佛土;何须往西费功夫,此时此地有佛祖。
十九:心地性王理清楚,佛向性作身外无;常行十善天堂路,自性内照三毒除。
二十:在家修行多宽阔,心平何劳持戒躲;菩提心觅能激活,红莲淤泥能结果。
二一:定是慧体慧即用,不二法门定慧通;动静有度即有功,修佛得道益大众。
(定慧品第四)
二二:宴坐林中无出路,心若住法为自缚;维摩诘师榜样酷,启迪吾等勿执著。
二三:无念为宗无相体,无住为本涵深意;真如起念念之体,不染万境第一义。
二四:无有著心即坐禅,内心不乱定相关;若是着净也是染,离相内明禅定显。
(坐禅品第五)
二五:我之本性原清净,刻意着净入魔境;著心如何会安宁,是非分别意不平。
二六:戒定慧香解脱香,心无攀缘知见强;无恶无碍即和光,真香内薰不彷徨。
(忏悔品第六)
二七:自在无碍即解脱,不思善恶不言说;菩提真性内熏活,我行我素天地阔。
二八:无相忏悔灭前愆,后过不造罪永断;烦恼无边发誓愿,修行证果道更宽。
二九:佛者觉也法者正,僧者是净皈依成;法身清净化身萌,圆满报身呈大能。
三十:智日慧月可常明,于外著境蔽自性;不染善恶真安宁,地狱天堂净不净。
三一:除却各种不善心,不染善恶众恶尽;无上菩提念念勤,归依真佛必自心。
三二:修福还须修道成,除邪行正入净僧;悟得大乘见性正,欲觅法身需久恒。
(机缘品第七)
三三:不识文字能合义,诸佛妙理离文字;功夫更待有见地,见地不在文字里。
三四:即心即佛即禅定,定慧等持意清净;悟此法门习汝性,愚痴不悟执著冥。
三五:外迷执著内迷空,一念心开见祖宗;心佛众生原本同,内外不迷离相空。
三六:佛之知见应开启,观照自心恶行止;众生知见溺世迷,被动无主不能已。
三七:不达法者怎转法,但悟自心转法华;诵经方便可到家,一实相印是精华。
三八:自性三身成四智,不离见闻登佛地;四智心明即吾体,身智无碍应物起。
三九:虚空是否有相貌,了无一物可见到;本性亦然早空了,万法尽通上乘高。
四十:色身无常法身常,此说并非究竟强;常乐我净范围广,执著小我魇梦乡。
四一:说似一物即不中,修正污染也懵懂;执著导致贪欲从,纵横驰骋阐禅宗。
四二:生死事大太迅速,磨磨蹭蹭难上路;悟得本无生死处,一宿觉者证道速。
四三:法身湛然体有如,不定不乱性无住;入定出定无别途,心量广大空无阻。
四四:卧轮伎俩有方向,对境不起百思想;慧能对境心明朗,菩提照样可增长。
(顿渐品第八)
四五:人有南北法本一,人有利钝悟迟疾;不识文字可得智,开慧弘法自此始。
四六:住心观净属有病,拘身无益成坚冰;枯骨一堆不成精,功德终须心性净。
四七:戒定慧学三归一,无非无痴无乱起;五蕴幻身不真实,明心见性无碍滞。
四八:若有分别即有常,佛性无常了义藏;善恶诸法引目盲,方便破执说有常。
四九:学道之人除善恶,偏向一端无功德;知解宗徒喜着色,不认本性与己合。
(宣诏品第九)
五十:道由心悟岂在坐,仅有禅定难解脱;般若性空尽网罗,了达根本何须说。
五一:明与无明无二性,凡愚圣贤都可行;不生不灭亦不停,自然而然得清净。
(付嘱品第十)
五二:对法思路很巧妙,天地日月明暗晓;出入即离两边倒,二道相因生中道。
五三:毁誉不动看神会,哀乐不生气不馁;法性无生无灭灰,离世破疑圆寂随。
五四:一切无有真与假,执著真假渠真傻;超越动静可到家,有意无意遍天下。
五五:衣钵不传有缘由,只有外在怎真修;自悟自证如狮吼,有道无心入无漏。
五六:为了传法救众苦,原始禅学来东土;一花五叶分灯路,中土禅言有眉目。
五七:相行三昧定力深,安闲恬静离却尘;行住坐卧直心纯,般若菩提已入门。
五八:三十三祖是慧能,古佛无量佛祖成;东土初祖达摩僧,禅宗从此纵又横。
五九:不修善来不修恶,寂寂荡荡心离色;奄然迁化异象格,感应随时因功德。
六十:慧能身形有所归,香烟曹溪方向随;留下坛经显真魅,中土佛经永不亏。
《坛经》丰富了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华夏文化被摧残,禅宗事实上起到了拯救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宋代形成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与禅有着不解之缘。二程(程颢程颐)提出“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真理来源于内在之心。“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提出性即是理的观点。理作为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产生天地的总根源。禅偈云:“一念普觑无量劫,无量劫来即如今。如今觑破个一念,觑破如今觑底人。”朱熹吸取与发展了禅宗的思想观点,提出理一分殊的观点:“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哲学命题,认为心是理的表现,故有“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之说。他还提出自存本心的方法,认为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读书,“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这是顿悟说。王守仁更提出致良知之说,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良知是人人先天具备的,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源泉。禅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他们的哲学思想或直接继承以《坛经》为经典的禅宗思想,或间接受到其影响。《坛经》对中国文学、诗歌、艺术等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严羽的《沧浪诗话》在以禅喻诗方面是一部总结性的著作,提出“以禅喻诗,莫此亲切”,强调“妙语”,“本色之悟”等。此时笔者想起宋代吴可的三首学诗诗:
一:学诗浑是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二:学诗浑似学参禅,头上安头不足传。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
三: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有几联。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
诗与禅具有同构性,见地必待工夫,力量得自精神,灵感来于自由,妙语出自天然。笔者受到学诗诗的启发,也做了三首学诗诗:
一:学诗浑似学参禅,思考阅读多少年;不负苦功昼继夜,从容吟诵味觉甘。
二:学诗浑似学参禅,了悟方知地系天;掌握乾坤心属妄,本然生命胜诗禅。
三:学诗浑似学参禅,语易表达意怎传;会意还需心证印,共同达道要随缘。
中国古代文人的心态亦受到禅的影响。在禅风影响下,文人士大夫隐遁山林,远避市肆,寄情于山水。一大批亦僧亦俗之徒,游心于翰墨之间,墨戏于绢素,无拘无束,在诗与画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以禅理悟绘画诗歌,以绘画诗歌明禅理。中国画所崇尚的最高境界是简古、淡泊,其虽来源于老庄,但却成就于禅宗。如果没有慧能倡导的祖师禅,中国文化思想学术也许是另一种景象。
禅宗要求我们见到自己的本心,即要求我们自己开悟。禅宗终究属于佛教一宗派,其宗旨高度概括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在最古的敦煌版本《坛经》中,慧能之偈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或“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常清净,何处染尘埃?”但后出的其他版本将其改成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彻见心性而悟空,但“本来无一物”之空有恶取空见之嫌疑。在此境界中,空寂孤寒,毫无生气。《坛经》还有其他方面的嫌疑,使禅容易蜕变,宋代后禅在中国破落,破戒、假悟、狂禅多见。可见任何伟大不朽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不存在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的经典。
有趣的是,近代有自称虎禅师的杨度针对神秀和慧能之偈,也作了两偈:其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尘埃即无物,无物即尘埃。”其二,“菩提岂无树,明镜岂非台。本来安所在,即在此尘埃。”他自以为得到了禅的最高境界,虎禅师是唬人禅师。
杨度说:“入世即是出世,人事即是出世,人事即是佛法”,“所谓成佛即是成圣,即是做人。死后再不要提,只问生前做人之法。若能做成极端凡夫,即是做成极端圣人。所以不说过去,未来,只说现在;不说出世,只说入世,不说神道,只说人事”。这是梦呓,是的,佛教是非宗教的宗教,是宗教就不可能没有超越性。佛禅的境界最终要落实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上,觉海慈航,普度众生,而不是空无一物,也不等同于世俗活动,更不是同流合污。
《红楼梦》中宝玉作偈云:“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个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黛玉看出其中问题,故意再续两句:“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年轻人的人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展开,参禅容易参歪。还是曹雪芹高明,他借黛玉之口,说以后再不许谈禅,提醒那些自以为是者勿妄意禅悟。
在《坛经》后,禅宗作品不断出现,较有影响的有,《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古尊宿语录》,还有象《无门关》、《碧岩录》等文字禅作品。
关于禅的作品,《十牛图》值得一提。这原是道家的八幅牧牛图,后来加了两图,并配了十首颂,成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十牛图》。《十牛图》亦道亦禅,充满禅趣。禅源于庄与佛,又别具一格。禅超越言语文字,就是四大洋的海水变成墨汁,也无法将禅较完全地表达出来。《十牛图》使用借喻法,步步引导我们入佛知见,觉悟后超佛越祖。入禅无门,既无门,就到处是门,无为有处有胜无。所谓:大道无门,千差有路。透得此关,乾坤独步。这里我们介绍第一和第十图。
一.寻牛:“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所谓牛,是指我们的本性,亦即心,这是真正的我,就是吾。心吾要结合,心吾一旦结合了,就成为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向哪里去寻牛,应该向我们自己的内心找寻。自性本来光明清洁,只因痴愚,我法二执,本性被尘垢污染。向外追寻,力尽神疲,终无所得。不除无明,怎见佛性,没有悟,何有禅?枫树飒飒,晚蝉声声,给我们开悟的契机。疲于奔命,应安静沉思。现代社会单向度发展,五光十色,人欲横流,人们只知向外索取,贪得无厌,价值颠倒,迷失方向,筋疲力尽,结果是篮子打水,水中捞月,甚至是身败名裂,魂无归处。
十.入廛垂手:“露胸跣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叫枯木放花开。”这是大乘风范。觉悟解脱者是爱众生的。一个真正的解脱这不会离开需要他出力的人群,只是独自享受所谓得道的喜悦的,因为他真正理解了人类的生存处境,人只能也应该在为人类工作时才真正能得到解脱。所谓无住涅槃:当涅槃之门打开时,他不走向佛国天堂,而是为了普度众生而停留在世间。禅主动承担责任,禅悟者有自己的意志,他不受外界的干扰。他的烦恼是为了拯救众生,在拯救众生的过程中,他的烦恼因此而冰释。这是大乘佛教的悲剧精神:从苦难的世界走出,又回到苦难的世界。佛家认为,死生是一回事,重要的是摆脱轮回,自身的解脱与众生的解脱是密切相关的。禅悟者要进入廛市,走向人间世。禅永远都是活生生的,每个悟道的禅师都活泼地表现着自己的法的人格。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有关内容参考笔者《禅与心理咨询》一文。
从如来禅到祖师禅,又发展到分灯禅,又变成了狂禅。分灯禅脱变为狂禅具有必然性。偈一首:分灯禅里看分明:
分灯禅里看分明,诚意正心来倾听;超佛越祖有真情,我行我素万物应;
笑里藏刀有热冰,绵里藏针软涵硬;壁立万仞来引领,怎能攀登到峰顶;
斩钉截铁算平静,一语切断不安宁;石头路滑很难行,无下脚处如入冥;
迅捷如电难反应,不容揆度意不平;拳打脚踢不确定,棒喝随时使人敬;
种种境况说不清,忽左忽右上下倾;是顿是渐辨情景,此中更觉神秘性;
五家七宗亦可亲,正邪混杂狂禅兴;禅体密用终归净,分灯禅里看分明。
分灯禅中有积极的意义,其中可以看到庄子的风格。分灯禅充满了矛盾因素,对根利者无妨,但对智能一般的人来说,只是徒有表相而无实质,故真理多走一步就变成了谬误。分灯禅中有口头禅、文字禅、看话禅、默照禅,等等。 重新游览有关禅学史作品,温故知新,笔者以为禅学发展没有停止,汲取西学会对禅学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东学西学要综合,综合的好就是创新。古代中国学术主要是儒家和道家,外来佛家激活了国学,成就了儒道佛三家,成为三家大互补结构。西学的引进将使国学重新焕发出明珠般的光辉。禅重读史感言偈颂十首:
一:为了传法救众苦,菩提达摩来东土;一花五叶分灯路,中土禅宗有眉目。
二:五祖弘忍重农禅,劳作修禅非一般;苦坐看心亦茫然,发现六祖更无前。
三:神秀慧能把路探,如来禅与祖师禅;侧重不同有牵连,中土禅言从此编。
四:六祖慧能有人帮,士夫教徒勤发扬;外来文化沃土壤,新禅从此显铿锵。
五:如来禅入祖师禅,儒学庄学内在涵;自心自性净也染,念念无住是真禅。
六:性本自净无污染,无修而修可超然;直指人心本质显,自性自度难不难。
七:祖师禅入分灯禅,随机接引更方便;庄子风格益明显,平常心行过大关。
八:多走一步变狂禅,棒喝胡闹成必然;寻根究底虽困难,教禅结合达彼岸。
九:越过狂禅综合禅,儒道佛家能关联;东学西学来观看,勇猛精进大步前。
十:诚意全面来探索,努力实践靠你我;全面综合可言说,蛰伏禅易必激活。
在现代,禅还是有意义的,我们要发掘其精华。禅使我们人生永远有意义,理解禅的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会绝望。我们可以进行高级的心智游戏,从事普度众生的事业,享受审美的人生。禅对不同年龄的人的意义:对年轻人,使其更好地开发智能;对中年人,承担社会责任;对老年人,自得其乐,颐养天年。
日本的铃木大拙将禅进行现代化的诠释,与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联系起来,作出了有益的探索。禅使我们心态安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发我们的潜能。人类所向往的最进步最美好的社会,就是真正使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自然历史与社会文化赋予我们人的潜能素质,这是沉睡着的能量,其若不被唤醒与开发,就会萎缩乃至泯灭。历史与现实中有许许多多天资很高的人,由于诸多限制,终生默默无闻无所作为。笔者赞同禅净双修。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为归。
禅是佛教的精华。佛教与基督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两种代表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宗教,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尊重生命和普世情怀。由于两种文化的路向不同,它们具有非常不同的特征。基督教具有哲学化、体系化的教义,在信仰的前提下,强调理性和知识,协调信仰与理解,使理性与神秘交融,既有超越性,又能适应世俗社会。从表面上看,禅亦能达到这种境界,其理解领悟宇宙人生的深度不亚于基督教,但在进入世俗社会的道路上无力克服既来自内在又来自外在的障碍,禅只是极少数人的专利。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但禅为将来高度发展的人类的精神需要作好了准备。
我们在研读以上文字之后,再参究一下:
随波随机总相随,解渴犹如酗酒醉;他变你变才不累,尔游山来吾玩水。
安翔2012年3月作,整理于2025年3月27日(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