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汨罗到常德多少公里,走遍潇湘 (四) - 桃花源

从长沙走高速一路往湘西, 要经过常德. 有一处高速出入口叫" 桃花源". 几番回老家时经过此处, 均未能游玩. 这个国庆假期, 借着妹妹在汨罗办婚宴的机会, 特地去了一次常德, 圆了一探世外桃源之梦.

汨罗到常德, 公路里程200多公里, 正常车速, 2个小时左右就会到了. 三号上午, 由于高速经过长沙, 往西的路又是去张家界的必经之地, 一路拥堵. 不得不经常走应急车道才顺利通过, 最终四个小时后下高速到常德. 直奔柳叶湖畔的酒店。

午餐之后小睡,步出酒店时, 已近黄昏. 此时暮色渐浓, 也无充足时间去它处, 只好在柳叶湖边散步吹风. 一路杨柳相伴, 看湖面渐渐暗淡, 最后沉入黑夜的怀抱. 周围全无其他游人才知要返回. 可走了很远, 左右都寻不见一辆的士. 饥肠辘辘时, 问到一家偏僻的农庄. 循着灯光找路进去, 最终将肚子填饱的时候, 才发现农庄空荡荡的, 我们吃到了最后. 人家开车来吃, 我们是走路来吃. 正愁不知怎样回去, 得店老板方便, 将我们送回了酒店. 柳叶湖畔, 闻着湖水的味道, 那一个晚上, 香甜入梦...

说到"桃花源",或许你会做梦都会想到春天桃花的千姿百态,摇艳动人, 我还是没能梦到桃花. 秋天, 本就不是鉴赏桃花的季节. 可又为何选在此时去"桃花源", 连我自己都不知何解. 第二天一早, 在酒店吃过早点. 顺着柳叶湖大道, 走桃花源路. 二十几公里, 半个多小时, 便到了桃花源景区.

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开篇有云: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桃花源, 紧靠沅江, 自古以来隶属武陵郡. 如陶渊明所述, 当时这里的人们捕鱼为业, 某一日, 渔人沿着汇入沅江的某一条溪流溯溪而上, 不觉为一路的奇异美景所吸引, 都忘记了自己划船到了哪里. 不巧却遇见了桃花林, 如此美妙之地, 非常惊异, 怎么会有如此不同外面的地方.

初入景区, 有一道很大的牌坊, 横跨在桃花源大道上. 实际上, 这一条道路是国道319. 沿着国道一路往西南而行, 先到沅陵, 再西行, 便是我的家乡泸溪. 而继续一路往下, 便可以到吉首以及凤凰, 浦市古镇, 凤凰古镇便都在这一路上. 我想自古以来, 这条大道就已经是附近县郡之间的交通要道. 在来之前, 一直想象, 会不会有一条大道, 两边都是桃树桃花, 在春天山花烂漫的世界, 你驱车而来, 一路桃花铺满在地上, 随风飞舞, 满世界的都是桃花的影子,没到景区, 你便已经热血沸腾. 不知道陶渊明所说的是真有其实, 或者因为向往而才如此想象.

虽然没有看到桃花的影子, 脑子里面还是不断地去想象. 如果用纯现实的观点去看, 不免会悲观而失落. 从牌坊进去, 并没有发现任何其他特别的地方. 虽然两边都是山, 到处绿树郁郁葱葱, 却平凡得不见任何奇峻之处, 亦不见大溪流的踪迹. 然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地方, 却是自汉代起, 1000多年以来, 令多少文人骚客前往驻足停留, 流连忘返, 而其渊源, 却始于公元前200多年的秦代.

桃花源景区现有四大景点:爱情之都-桃仙岭, 道教圣地-桃源山, 福地洞天-桃花山以及世外桃源-秦人村. 自晋朝始建, 初兴于唐, 鼎盛于宋, 在元代遭到毁坏, 之后不断维修, 时兴时废.千百年来, 自陶渊明之后, 孟浩然, 王昌龄, 王维,李白, 杜牧, 刘禹锡, 韩愈, 陆游以及苏轼等等文人墨客都旅居游览此地.

买好门票时,却被告知, 由于不是桃花盛开的季节,桃仙岭景区暂不能游览. 只好前往其他几个景区.

虽然没有桃花, 至少看到几颗桃树, 窥见世外桃源的真迹, 也会了却心愿. 小走几步, 便进了桃花山. 先遇到了一片桃林, 正直深秋, 树叶早已经落光.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 穿过桃林, 入了菊圃. 菊圃是一处园林, 为后人纪念陶渊明而建. 陶渊明之"饮酒" 诗中有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既是人境, 却无车马, 菜菊而见山, 陶渊明来此隐居之时, 此情此景, 已无须辩言. 在菊圃的中央, 有一处" 渊明祠", 大门左右书对联"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 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

从做官到田园生活, 车马之境到世外桃源, 躬耕自资, 陶渊明始终自清而不愿与当时之乱世同流合污, 终成隐士而度余生于自然田园诗话之间. 在" 渊明祠"的正门口, 立着一块非常古老的石碑, 上面刻着一副"渊明"菜菊图. 穿过" 渊明祠", 后面有一座非常古老的建筑, 外观八方八角, 圆顶的门, 圆顶的窗户, 全砖墙结构, 无梁无柱, 内看球形的圆顶若苍穹, 取其名为 " 方竹亭". 步入亭中, 并无其他物品, 仅在绕着墙脚边立着好几块古老的碑刻, 都是有关桃源的旧古诗文.

在"方竹亭" 背后, 有一处竹子长得特别好, 但看竹子的大小, 应该都是生长不太久的. 莫不然, 这亭和竹有关. 但为何说" 方竹" ? 难道这竹子是方的? 正疑惑不解时, 远看这一片竹子跟普通竹子并有什么差别, 但靠近用手轻触, 还果真如此.竹子虽然周身圆滑, 但摸起来明显感觉是方的, 不是我们所常见的圆形. 原来还真是"方竹", 不觉有点顿觉长了见识之感. 若是古时, 这里定是盛产方竹. "方竹亭前万竿竹,夜来时听隔林钟"这亭, 那竹, 便只有这一处.

沿山路取幽径拾级而上, 便到一处" 集贤祠", 内有陶渊明的身世木刻, 以及刘禹锡, 陆游, 孟浩然, 王昌龄, 黄庭坚, 王守仁等古代文人的诗文木刻, 挂于堂内四周. 在继续沿路而上, 便有"桃花观", 大门有曰" 秦时明月, 福地洞天" . 不知是否真有秦人来此仙境, 但这一福地, 却真让后人吟唱而乐此不疲. 几多仙人在这写下了桃源和武陵名诗佳句。

而此仙境, 不仅是仙人的宝地, 亦有两棵仙树, 让我为之驻足良久.进门在大堂的两侧, 站立着两棵巨大的罗汉松, 左边一棵有800年, 而右边一棵已经有近千年的树龄, 至今两棵都枝叶茂盛, 只从树皮的剥落程度才能看出此树非一般之古老长寿, 名副其实两株"仙树".

桃花观的后院有一处"玩月亭", 亭为全木结构, 非常古朴风雅, 从一处只供一人上下的又陡又窄的木楼梯而上, 可到亭上二楼, 身居高处, 在走廊上凭栏而望, 美不胜收. 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诗中有云: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皓月当空之时, 在此亭上, 倚栏而望, 看碧空无云, 寒光凝露, 听仙松拂风, 直觉天高地平, 令人几欲乘风而去.

难以想象, 如此之仙境, 怎能不让人沉醉而飞去. 刘禹锡曾在此地任司马近10年. 在柳叶湖边, 有一尊"刘禹锡"的石雕像, 而背后的"司马楼"大概也因其任司马而得名. 如有心情, 要赏得这玩月亭上古时的月亮, 或者真能体会刘禹锡当年的心境. 无奈, 我们都终将是这无数美景中的匆匆看客.

赏桃花, 听方竹,玩古月, 或吟或唱,方寸之内,不是仙境, 胜似仙境,一路踏幽经,钻楼阁,赏诗文, 虽不见桃花流水, 但已沉醉.

再前行, 便要进入了"秦人村景区" 陶渊明说道"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一直猜测, 难道就真有这样的一个山口钻过去后, 那就如另外一个世界.尚且怀疑, 忽见前路边上立着一块碑刻, 上刻" 秦人古洞" .

沿路转到几块大石头的后面,一个小小的洞口便出现在眼前,洞口不足一人高, 仅一人宽,躬身而入, 里面一片漆黑, 又忽然一阵凉风从里面袭来,都有些紧张. 幸好, 有个手电筒在手上, 再走几步,看到前面有些灯光.左右多了些岔路, 也不知道往哪边路走好, 就选直路往前走.一会儿, 听到外面人声鼎沸, 一道亮光射了进来, 原来已到了尽头.

步出洞来, 一个很大的院子, 好多人围桌而坐, 正在喝当地有名的擂茶.再一看,院子是在山腰上,一条宽敞的石板路直通山脚下, 已经看到了几亩良田, 说是良田, 却已经荒废. 附近还有屋舍, 水塘, 堤坝,小桥..一切都在山林包围之中.此时, 心中豁然开朗, 原来真有"遂与外人隔绝"之感.莫不,当年秦国之乱,于是他们为了逃避战乱, 来此绝境自给自足, 不再出去. 而当年渔人所经之入口, 我想应该不是这样的山洞, 或许为一条曲折狭窄的野路. 而真实之山洞,应陶渊明的描述, 可能会后人开凿出来的一条通道.而另一侧, 有一条宽敞而古老的秦城道,下面台阶路也都非常宽敞 那应该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与外界进出的真正通道.

从秦城道出来, 一路布满了青苔, 看似鲜有人走, 路边供奉祭拜土地公公的小神庙, 依然完好. 一片看似平淡又神奇的土地, 亏得有这土地老爷的保佑, 才能让我们今天仍然能一睹芳容.

出桃花山, 穿过马路, 紧挨着是几块不大不小的池塘, 有几座风雨桥卧在池塘之上, 让人们得以同行.靠着池塘边上, 好些农家小院的房子一字排开, 靠着池塘边上的杨柳而坐, 享用当地的农家美食的同时, 又能除去了这一路些许的困乏. 我们挑着最角落处的一户人家, 三层小洋楼, 门口一块颇大的水泥地, 右边两棵柚子树, 上面挂满了柚子, 一位大概七八岁的小姑娘正在树下的绳子上荡秋千. 在柚子树荫下, 择靠椅而坐, 桃花山和秦人村就在隔着水塘的对面, 郁葱而不喧闹, 秋风徐徐, 忽觉思绪都要凝固在这番历史的长河中.

沅江江畔, 是桃源山景区,内有一处寺庙-水府阁, 屹立在沅江边的山头上, 沅江在山脚下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而水府阁刚好立于拐弯之处.转身寺庙之后, 有一处亭廊,上书" 观奇".自此处,可见沅江就在眼前画了一个大大的字母C, 流到脚下, 不见了踪迹. 开阔的水流, 被中间的一处江中渔村分隔开来.夕阳正好照射在江面上, 江水的波浪反射出一条美丽磷光闪闪的光带, 渔村, 夕阳, 炊烟, 沅江,山峦, 在此汇集成了一副千古不变的沅江水墨画. 据说,江泽民曾到此一游, 并发出"江天辽阔"的感叹.背后的一块石头上, 刻着"江泽民观景处" 的说明.且不论真假,但这一处" 渔村夕照"的美景,确实让人印象深刻,这不仅是沅江, 而是美丽潇湘的一副千古画卷.

夕阳西下, 在问津亭倚靠而坐, 阳光透过高大树林的树叶缝隙, 投射亭子里. 左边的山下即是沅江, 前面是水府阁. 周边一片寂静, 江面吹过来的风, 带动着树叶, 在树林里沙沙作响. 不经却在此闭上了眼睛, 小睡良久.

正思不知怎样下到沅江边去看看, 忽而想起了售票服务员的提醒, 说往前走一公里, 会有一个渡口. 看看天色, 决定去找找. 于是折返, 再沿国道往吉首方向前行, 顺着一条小河流的堤岸拐进一条小道路, 没想到真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渡口.

如此熟悉和亲切, 渡口的那边是沅江中间的渔村. 两条跟老家浦市一样的小船停泊在渡口边上, 等待客人的到来. 江水清澈透亮, 大大小小的鹅卵石在水中晃悠,让人不禁要去亲近它. 左边上游, 从家乡浦市的江水, 流到了这里. 夕阳在江上投下了长长的影子, 越来越大, 快要将整个江面染成了金.... 而在右边下游, 便可见桃源山的水府阁伫立在远处, 这何不又是一幅沅江上的美丽潇湘画卷!

做梦想的农夫,从不问耕耘的辛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