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自幼聪慧,为官清正,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土木之变以后,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亲率大军抵抗瓦剌军,保卫京师,挫败了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而侵中原的阴谋,独立支撑明朝廷多年。于谦曾因得罪宦官王振入狱,得力于山西、云南两省百姓请命得免,后又被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陷害被杀,家无余财。明宪宗时得以平反昭雪。《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有《石灰吟》等名篇传世。
作者:闲散人
为大明王朝续命两百年
土木堡的惊天惨剧传到京城,朝野震动。
朝堂之上,一个叫徐珵的大臣,煞有其事地说他夜观天象,大明气数已,建议赶紧向南迁都逃命要紧。于谦站出来,厉声喝止:“主张迁都的人,应该砍头!”随即拿出当年骂朱高煦的劲头,质问那些贪生怕死,想要迁都逃跑的大臣们:“东晋、南宋迁都的下场,你们不知道么?”
在于谦看来,主张迁都,就是想丢弃半壁江山,猫到一个角落里去苟且偷生。众人再不敢说话,监国的郕王朱祁钰同意于谦的主张,坚守京城。
坚守到底,说起来很容易。其实,明朝此刻的处境,比靖康年间的大宋更为艰难。不仅仅是精锐丧尽,京城空虚,更为麻烦的是,皇帝还在人家手里。对一个封建王朝来说,抓住皇帝,就等于攥着一切。
历史证明,朱祁镇其实不算是个特别差劲的皇帝。土木之变的时候,虽然他才二十二岁,但表现得非常从容,没有丢掉一代君王的风度。被俘后,他甚至以自己的魅力,感染了敌营中的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也先的弟弟,本来是负责看管他的,最后两人成了最真诚的朋友。但他一生犯了三个致命的错误,错信了王振,不该发动土木堡之战,后来又杀了一代忠臣于谦。三个错误,瑜不掩瑕,奠定了他无法招人喜欢的底色。
京城的担子全部都压在于谦一个人的肩上。
皇帝在敌人手里,难不住于谦。社稷为重,君为轻。他力主让监国的朱祁钰继任皇位。朱祁钰真心不愿意。谁都不会愿意接手那个烂摊子。当年宋钦宗也不愿继承皇位,架不住老爹宋徽宗强行禅让。朱祁钰也不想,于谦等人就让他以江山社稷为重。朱祁钰无奈登基,即景泰帝。任命于谦做兵部尚书,负责京城的防御。
北京城里仅剩一些老弱病残的军队,于谦也有办法。他通令全国各地的军队总计十万人向北京开拔,逾期不到者,杀无赦。虽然都是运粮军、备倭军一类的后备部队,但几乎已经是当时明王朝能够凑起来拉上战场的所有军队了。
千军万马开进北京城,吃饭也是大问题。京城的粮仓在通州,根本派不出足够的人手去运粮。有人主张干脆一把火烧掉,免得落入敌人手里。于谦下令所有进京的军队,都先绕道通州,背上粮食再进城。
皇帝有了,军队有了,粮食也有了。还剩清算王振的余党。
众臣在朝堂上群殴死了锦衣卫指挥马顺和王振另外两个同党后,朱祁钰顺水推舟,下旨灭了王振满门。其中最惨的是王振的侄子王山,被千刀万剐凌迟处死。王山在七年前从老家来投奔王振。但王振自己死在了土木堡,群臣要一个人来替他受刑,选中了王山。
万事妥当,就等也先来了。
也先来了,带着人质朱祁镇,还有杀气腾腾的蒙古骑兵。
在来北京之前,也先采纳了一个从明朝投降过去,叫喜宁的太监的主意,带着朱祁镇去各大关隘喊话,企图不动一刀一兵,就拿下边防关隘,进军中原。
在所有的边防城市中,大同和宣府最难攻克。因为分别有两名非常靠谱的将领坐镇,一个叫郭登,守大同;另一个叫杨洪,守宣府。前一次也先的大军就没有攻下这两座城,而是绕道而行,才到了土木堡。
也先决定,就用朱祁镇赚开大同和宣府的大门。
也先胁迫朱祁镇到了宣府城下。朱祁镇以皇帝的名义命令守城兵开城门。得到的答复却是:“天色太晚了,不敢开门。”也先觉得有道理,就要杨洪亲自出来说话,城上又回答说:“我们领导不在。”事实上杨洪刚刚下达命令:“敢出城者,斩!”
再去大同。郭登更干脆,直接拒绝开门。朱祁镇甚至传话给郭登攀扯亲戚关系:“朕与你是姻亲,怎么忍心如此拒绝我?”郭登传话出来:“臣只奉命守城,别的事就不知道了。”
相比而言,也先感觉宣府的希望更大。三番五次来,杨洪都与之逶迤周旋,就是不开城门。也先改变办法,逼迫朱祁镇给杨洪写信,杨洪看都不看,直接呈送到北京。新皇帝朱祁钰回复他说:“这些信是假的,以后直接拒收!”官方定论,假作真时真亦假,那就怪不得杨洪了。
也先和平进关的梦想破产,还是绕开大同与宣府,直扑北京城。
于谦在北京严阵以待。
正统十四年(1449)十月,土木之变后一个月,也先带大军兵临北京城下。
按此前土木堡的经验,二十万大明精锐不堪一击。也先觉得这次进北京城,大概就是走个仪式而已。中原大地,马上又将臣服在他们的铁蹄之下。
面临大军压境,几乎所有人都主张把军队收缩到城里坚守,等待敌人粮草耗尽,自觉退兵。只有于谦一个人反对。
他现在是兵部尚书,总领全军,将兵力布置在京城九门之外,自己带兵守最重要,也是敌人主攻的德胜门。
于谦向全军下了死命令,两军对阵,如果有将领不顾士兵先行撤退的,当场斩杀;如果有士兵不顾将领擅自撤退的,后队杀前队;如果有违抗军令的,杀无赦!在临出城之前,他又对自己的下属,兵部侍郎下命令:“开战后,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擅自开门放人入城者,立斩!”
留给大明军队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得胜回城,要么死在阵前。这才是真正的誓与城池共存亡。
出城的大军已经没有退路,复仇的怒火在心中燃烧。他们虽然不是大明军队中的精锐,但此刻已经变身为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勇士。
也先派自己的一个弟弟,亲率精锐,猛攻德胜门,结果惨败,弟弟战死。
再攻安定门,再惨败。又攻西直门,还是惨败。既然攻不下北京城,也先想改取居庸关。结果天公不作美,气温骤降,一夜之间,原本土石结构的居庸关,被士兵泼上水后,变成了一个大冰疙瘩,无处下手,攻无可攻。
无奈之下,也先只好率军撤回老家,临走前晚,又被于谦用大炮轰死上万人。
也先不仅此一战没有攻下北京城,终此一生,他都将再无机会。于谦也凭一己之力,强行为大明王朝续命两百年。
要留清白在人间
抓住了朱祁镇,也先本以为捡到了一个大宝贝,奇货可居。虽然利用他敲开大明王朝国门的计划以失败告终,但如果能要到一大笔赎金,也是不错的。事实上,也先在此前已经收到了一笔赎金,是朱祁镇的皇后钱氏用自己的私房钱凑的。
但从北京兵败回来以后,也先发现自己手里的皇帝,变成了太上皇,而且大明朝廷似乎根本就不在乎他。别说送赎金,就连派使者来看看情况,表示关心问候的都没有。
大明朝廷不在乎,朱祁镇对也先来说,就不简单的只是不值钱而已,反而成了一个累赘。杀了不行,自己刚打了败仗,不能和明朝的关系更恶化;送回去也不行,丢了个人的面子尚且好说,有失国体就事关重大;留着好像也不大好,浪费粮食事小,毕竟对方身份特殊,怎么对待总是个麻烦。
对大明朝廷来说,特别是对朱祁钰来说,如何处理朱祁镇,同样也是个难题。刚开始,朱祁钰确实不愿当皇帝。但现在危机解除,自己尝试了至高无上的权力的滋味以后,就对皇位恋恋不舍了。对他来说,最理想的就是朱祁镇在土木堡一战中,直接死掉,其次是现在被也先杀掉,最起码永远别再回来。最不想面对的,就是朱祁镇活着回来。但这事不能明说,相反还要装装样子,祝福朱祁镇健康长寿,早日回家团圆。
朝中偏偏有不少人提出,要将朱祁镇接回来。特别是也先派了好几拨使者到访,表示愿意和明朝缓和关系,把朱祁镇送回来后,这些人就更加积极了。毕竟,长期把一个皇帝遗落在外面,实在是有损体面。
朱祁钰刚开始是敷衍,后来是沉默,再就是大发雷霆。他质问提议要接回太上皇的人:“当初是你们逼着我做皇帝。现在又要接太上皇回来,你们到底要干嘛?”
直到于谦站出来明确说:“天位已定,没有其他的可能了。”朱祁钰相信于谦,既然他都这么说了,那就把朱祁镇接回来吧。
但无论如何都看不出朱祁钰要接回哥哥的诚意。派出去的使者都是一些品级低下的小官,带去的国书,不仅只字不提接回朱祁镇的事情,措辞还带着非常强的侮辱性,怎么看都是想激怒也先举起屠刀。明明知道朱祁镇在敌营生存艰难,饥寒交迫,可连一件衣服都没给他带。
朱祁钰终于又心不甘情不愿地派了一个叫杨善的人,出使瓦剌。在此之前,杨善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这一次,除了一封莫名其妙的国书,朱祁钰还连基本的路费都没给够。但谁都不会料到,正是这个杨善,让事情发生了转机。
杨善很有战国时期纵横家的风采。
也先问:“国书上为何又不提接回你们太上皇的事情?”
杨善回答:“是为您着想。您主动提出来送回太上皇更好。我们写了,您不就是奉命行事了?”
也先的部下问:“你们为何不带钱来赎人?”
杨善回答:“是为太师着想。我们带钱来,岂不显得太师是贪财好利之人?”
也先被忽悠得很高兴,杨善夸他是轻财重义的好男儿,将来一定会名垂青史。
就这样,大明王朝分文没花,朱祁镇被杨善带回了家。
中间有个叫人哭笑不得的小插曲,也先有个弟弟叫伯颜帖木儿,本来是一直负责看管朱祁镇的人,后来被朱祁镇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眼看他就要回大明,伯颜帖木儿站出来,要求大明朝廷做出承诺,朱祁镇回去以后依然能做皇帝,否则不放他回去。好在也先说自己已经答应了杨善,让弟弟不要妨碍他名垂青史,朱祁镇才顺利回家。伯颜帖木儿一直送到两国边境线上。
杨善以为自己立下了天大的功劳,没想到却只是从右都御史升为了左都御史,连口头表扬都没得到。
景泰元年(1550),朱祁镇在做了一年的俘虏以后,回来了,朱祁钰却表现得非常冷淡。拖延了很久,才派了一顶轿子外加两匹马,到边关接他回北京。
从瓦剌到北京,对朱祁镇来说,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当囚徒而已。朱祁钰安排他住进所谓的南宫,其实也就是几间被严格看关起来的破房子而已,连基本的衣食都得不到保障。夏天,朱祁镇和他的钱皇后坐在大树下乘凉,朱祁钰就派人把南宫里的树全砍了。派去南宫服侍的太监和宫女,非老即病残,而且都是曾经很不喜欢朱祁镇的人。即便如此,但凡有人对朱祁镇表现出同情,都会被杀掉。
新年第一天,礼部官员提出皇上应该率大臣向太上皇朝贺,朱祁钰不答应,还规定以后不管什么节日都不准提朝贺的事情。
一年前,于谦率众臣拥立朱祁钰上位时,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没有意见,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先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当时朱祁钰自己都没心思当皇帝,当然没有异议。
但现在他的想法变了。朱祁镇活着回来以后,总叫他寝食难安。他想废掉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朱祁钰派身边的太监给朝臣家里送钱行贿,多的白银一百两,少的五十两。拿到钱的臣子们哭笑不得,又不好驳皇帝的面子,只好对换太子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惜天意弄人。朱见济当太子没几天,就病逝了。他可是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祁钰不堪打击,一病不起。
几乎所有的大臣,包括于谦在内,都建议复立朱见深为太子,朱祁钰不答应。还有大臣坚持,朱祁钰就赏赐他们廷杖,有人因此被活活打死。
图:明景帝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年九月―1457年正月在位,在位7年,年号景泰(1450年—1457年)。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母吴贤妃。朱祁钰是明朝迁都北京之后,第一个没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此时,有很多人都在酝酿着要办大事。
朱祁钰的棍棒没有吓到于谦,他正在联络更多更有影响力的大臣,联名上书,坚持要复立朱见深为太子。
另外三个人,却有另外的打算。他们是徐有贞、石亨和曹吉祥。
徐有贞就是徐珵,因当时倡议迁都被于谦当堂呵骂,被贬为庶吉士。他也因此被世人耻笑贪生拍死。无奈之下,改名徐有贞,几经辗转,此时任左副都御史。恨透了于谦。
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和于谦是亲密的战友,立下了赫赫大功。石亨原本在西北戍守边关,在一次大战中,被也先打败,只身逃回北京。在当时,这种吃了败仗,还独自逃命的将领是要被严惩的。但于谦大胆提拔他,在守卫京师时,负责镇守安定门,后因功被封侯爵,所受的封赏比于谦都优厚。为了报答于谦,他向朝廷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没想到清正廉明的于谦不仅不领情,还弹劾他,说他因为私心私利,胡乱推荐人才。石亨从此也恨上了于谦。
曹吉祥是公里的一个宦官,比王振好不到哪儿去。
三人密谋,趁朱祁钰病重,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把朱祁镇从南宫救出,赚开宫门,夺回了皇位。史称夺门之变。
景泰八年(1457),朱祁镇第二次坐回到了皇帝的宝座上,改年号天顺。
图: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第六位皇帝,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天顺元年(1457年)至天顺八年(1464年)两次在位。明宣宗朱瞻基长子,母为孝恭章皇后孙氏。天顺八年(1464年)病逝,享年三十八岁,遗诏废除宫妃殉葬制度,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明十三陵中的裕陵。
因夺门有功,徐有贞、石亨、曹吉祥掌握了朝廷大权,迫不及待地就要报仇。
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直等人,在朝堂上直接被逮捕,下锦衣卫诏狱。对此,于谦没有任何反抗和辩解。
徐有贞和石亨一直告诉朱祁镇,说于谦试图要迎立藩王当皇帝,形同造反。本来他们相信,严刑逼供之下,总能找出些蛛丝马迹来,可自始至终一点依据都没有。徐有贞遂无耻地说:“虽然他没这么做,但心里大概是这么想过。”就是“莫须有”的翻版。
为了借皇帝的手杀死于谦,徐有贞一次又一次地在朱祁镇面前诋毁于谦,说他当时拒绝和谈,拥立朱祁钰,置朱祁镇的死活于不顾,实在罪该万死。
但他万万没想到,朱祁镇却说:“保卫大明江山,于谦实在是有很大的功劳。”
最后徐有贞只好告诉朱祁镇:“如果不杀于谦,那夺门之变就名不正言不顺。”
朱祁镇沉默了。这实在是一个叫他也不得不顾忌的理由。
景泰八年(1457)二月,于谦被斩杀在崇文门外,年五十九岁。于谦的儿子于冕被发配新疆充军。据说于谦被杀当天,北京城乌云密布,如同黑夜。史书上用四个字概括:天下冤之。
被派去抄于谦家的官员发现,除了一些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家无余财”。在贪污横行的当时,堂堂一品大员,清廉如此,叫人无法相信。最终找到一间被严密锁住的房间,打开以后,里面除了景泰帝赏赐给他的宝剑和蟒袍,再无其他。
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于谦就是如此清廉。
于谦被杀,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非常生气。没过多久,朱祁镇也深感后悔,特别当他知道,于谦的一切罪状,都是徐有贞、石亨等人栽赃诬陷的时候,更加怒不可遏。但他又无可奈何。
八年后,朱祁镇驾崩。儿子朱见深继位,即明宪宗。他立即下诏书,为于谦平反昭雪,并接回了他的儿子于冕。到了万历年间,懒惰而叛逆的明神宗,几十年不上朝,但他特别授予于谦谥号“忠肃”,以示嘉奖。民间很多地方至今都有祭祀于谦的祠堂,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图:明宪宗朱见深,初名朱见濬,后更名朱见濡,庙号宪宗,世称成化帝。明英宗朱祁镇的长子,母亲是孝肃皇后周氏,明代第八位皇帝。朱见深在位期间大力发展文化,诞生了闻名于世的成化瓷。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较为松动,曾亲自编写《文华大训》一书,垂训子孙。朱见深还是一个具有极高书画造诣的皇帝,除了《一团和气图》,也曾画过一幅《岁朝佳兆图》。这两幅作品和清代宫廷画家丁观鹏画的《无量寿佛图》,被民间誉为“吉祥三宝”。
于谦以文天祥为榜样,只谋国,不谋身。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和魄力,又有至高无上的高洁品德,实在是历史上贤臣良将的榜样。
他自己年轻的时候,曾写过一首《石灰吟》,可算是他自己生动的写照。
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
有一个仰慕于谦的人叫李贤。在于谦死后,一直韬光养晦,想尽一切办法,揭露徐有贞一伙人的阴谋。
于谦死后四个月,徐有贞因为和石亨、曹吉祥之间内斗失利,被贬到还是蛮荒之地的广东。还没到任上,朱祁镇实在气不过,又派人抓回来,判了死刑,可是行刑当天遇到大水灾,改为充军云南。后来回到老家,苟活了十几年,算是便宜他了。
于谦死后四年,朱祁镇彻底查明了当年陷害于谦的真相,石亨下诏狱,处死。
于谦死后五年,曹吉祥突发奇想,举兵造反,被凌迟处死。
图:于谦画像
末尾右下角戳个【在看】点【赞】,关注星标国馆,一起探讨更多文人系列。
本文为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闲散人
【帕米尔】阿拉善羊绒、驼绒女装专场
显瘦百搭,穿十年都不过时!
BellaFutura小众轻奢秋品上新
羊毛、羊绒、鹅绒、鸭绒等进口定制面料
羊毛大衣、羽绒服、针织衫、风衣、裤子应有尽有
你可以错过和闺蜜逛街
但一定不能错过这场直播!
喜欢戳【在看】推荐,点【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