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亿联网络股票,亿联网络(2)| 亿联财务造假了吗?(一)

▲股海闲思录▲很靠谱的股票系列研究

6年4倍小散,中概胜率90%。本号研究过的4个标的:

清仓:(盈利约30%)

持仓:(浮盈3.5倍)、(浮盈20%)

暂未建仓:亿联

这是“玄介卿”的第73篇原创

全文约5460字,阅读14分钟

万税王的白旗举得太快太利落,猝不及防。这么一搞,亿联的买入窗口(关税战影响,是其中一个重压因素),可能会在完成研究前关闭。 sad。事已至此,研究还是按原计划推进:评估完值不值得买,再担心买不买得进吧。

先讲第一个核心问题:亿联财务造假了吗?这个问题,是投资这个标的,必须有99.99%的自信给出答案的首要问题。

由于Too Good To Be True的利润率数据,市场对亿联财务造假的质疑一直存在,高峰时段是在2020年。2020年4月18日,深交所给亿联网络一口气发了20个质询问题,要求解释。

20年4月21日,亿联回复了长达70页的PDF进行说明,但市场的质疑并未就此平息。对亿联财务造假的质疑,从20年至今,仍然层出不穷。25年的亿联雪球评论区,部分摘录如下。

亿联网络股票

亿联网络股票

客观说,“亿联是否财务造假”这个问题,在2020年确实不好判断,幸运的是,现在已经2025年了,经过5年的时间演变,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有把握多了。

从已有案例看,一旦被监管盯上,如果真的造假,几乎不可能扛5年不露马脚。以缅A的10个典型财务造假案例为例,从监管正式介入,到官方实锤,拖比较久的紫晶存储,也没超过24个月。

并且,市场通常会比官方定性,更早敲定造假。比如,官方定性康美药业“虚增货币资金”是在19年5月,但从市场视角看,康美药业4月发布“更正后财务报表”,宣布由于“财务差错”(注意这个匪夷所思的措辞),300亿货币资金凭空消失,变成了存货、在建工程等时,已经可以实锤造假。

亿联网络股票

一家上市公司,一旦陷入财务造假疑云,迎接它的将是从官方(监管、交易所等),到第三方专业机构(审计机构等),再到热心投资者(雪球大V等),拿着500倍放大镜,不放过任何疑点的严苛体检。

亿联2020年陷入造假疑云,至今整整5年过去了,没有任何实锤迹象,这本身已经是颇有力度的旁证。

大部分读者,不具备丰富的财务造假经验(这是显然的),对“高强度抽检下,持续5年逻辑自洽、毫无破绽的财务造假”这件事的地狱难度,没有直观感知。

为了更有体感,假设你是亿联的财务总监,想一想:要连续5年完成经得起随机抽检,不露破绽的财务造假,需要怎么做?要怎么样把一种实际净利润率10%(做充电设备的安可创新,24年净利润8.5%,假设比它高点)的普通产品,通过财务造假,做成超高净利润率(45%)的产品?

学习其他A股同行的先进造假经验,首先想到的方法,是虚构海外的经销商,用虚假合同,高价卖给它们。这个操作,在无人关注时悄悄搞,技术上是不难的。一旦被广泛关注,这一步要做到经得起随机抽检、不露破绽,就会极难。

完成这个操作,需要搞多少个虚假的海外经销商呢?想偷懒,只搞三五个虚假经销商,是行不通的,因为虚假交易集中在这几个经销商,很容易会把它们变成“Top 10”,甚至“Top 5”经销商。这个量级的经销商,太扎眼容易被抽,不必要的增加风险。

或者,有没有可能不搞虚假经销商,就让几个Top经销商来配合造假呢?几乎不可能,暂且不说人家配合不配合,即便配合,也会假得很明显。做一个粗略的匡算,这一点就很清楚。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虚假交易,把普通的低附加值产品(如上所述,假设10%净利润率),做成高附加值的超高利润率产品(45%净利润率)。

考虑到产品的年销量达到数百万台(24年销量809万台),如果全是虚假交易,这就太侮辱监管、专业机构和网友智商了(抽检一抽就中)。相对合理的做法,是一部分真实交易,一部分虚假交易。真实交易部分,净利润率只能做到10%(体现实际竞争力),要实现整体45%的净利润率目标,虚假交易部分的净利润率和交易量占比,就要极高。

以加权方式,大致匡算就是:

如果虚假交易的净利润率是50%,那么它的交易量占比需要做到85%

如果虚假交易的净利润是100%(极端估算,实际不可能实现,多少会有点成本),它的交易量占比也要40%

这个结果,逻辑上很容易理解:目标净利润率45%不变的前提下,实际交易净利润率只有10%,那么虚假交易净利润率越高,交易量占比越低。但即便虚假交易的净利润率做到100%,虚假交易量的占比仍然要达到至少40%,才能实现整体净利润率45%的目标。

也就是说:如果真实净利润率只有10%,要实现45%的整体虚高净利润率目标,40%的虚假交易量是底线,低于这个比例,就达不成目标了。

2017-19年,亿联的Top 10经销商交易量集中度是50%左右。按上述“让真实的Top经销商来消化虚假交易”的逻辑,其中至少40%交易,需要是接近100%净利润率的虚假交易,剩下部分是真实交易。抽查top经销商时,至少80%(50%中的40%,4/5)的概率会发现,同一个经销商,买入同样产品,价格能差数倍,这如何解释?没法解释。

事实上,无论虚假交易量在经销商之间怎么分布,只要占比超过40%(至少需要这么多),就大概率会在抽检中发现:同样产品,价格差数倍(真实净利润率10%的价格 vs 虚假净利润率接近100%的价格),这是无论如何难以解释的。

更进一步,即便我们想出来一个合理的方法,来让虚假交易的分布,经得起抽检(我想不出来,不代表真的没有办法),接下来又会面临一个新问题:要不要真的把货物运出去?

不运似乎不行,因为审计机构会抽查和经销商的沟通、发货、催款记录,及核对发货、运输、签收等单据,造假不造全套,很容易在抽查中露馅。

亿联网络股票

如果审计机构不尽责呢?没关系。一家公司一旦陷入被大范围质疑的造假疑云,为什么很难不露馅,就是因为即便审计等第三方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无论主动或被动)失灵了,也总会有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朝阳区网友,通过各种渠道,从业内才了解的冷门视角,去校验细节真实性。

比如,用记录海运信息的网站,校验亿联top经销商货运记录和货运量的真实性等(如下图)。即便能造假全套单据,蒙过审计机构,难道还能把记录海运信息的老外网站,也一并黑了造假了?黑完这个,你怎么知道还有没有别的网站,可以核实其他细节呢?比如出口退税信息?总之,只要不真实运输出镜,细节打假,就是防不胜防!

亿联网络股票

为了尽可能长久的造假,还是要做全套,把货物真实运出去。那么,新的问题又又来了,造假造全套,把货物真的运出去:很贵。

涉及到的成本,包括不限于运费、保费、报关费、各种费;投入人力的各种人力成本;货物堆放在海外仓库,需要一笔仓储成本;虚设海外经销商,或要海外经销商合作,接收货物配合造假,还需要一笔“摩擦成本”;最后,货物也不能白扔了,要是运回来还需要一笔运费成本。

真实交易中,按亿联披露信息,运费和仓储等成本,经销商会承担。虚假交易,经销商恐怕就不会承担了。它愿意冒风险帮你造假就不错了,还贴钱帮你造假?绝无可能。这些成本,都得自己承担。

大致匡算,假设100台产品里面,40台是虚假交易,每台的造假成本即便只算运费其他都不算,至少也要50块人民币(按DS估算的台均海运费用,再打个6折,保底按7美元算),合计2000块的造假成本,分摊到60台真实交易,台均分摊造假成本30多块人民币。

亿联网络股票

按亚马逊售价,sip话机低端系列(仅10%净利润率,用高端系列的定价来估算,就不太合适了)零售价大概7/80美元。经销商拿货价,假设是零售价60%,大概4/50美元左右,每台净利润10%,也就4/5美元,约30块人民币。

亿联网络股票

七七八八一算,真实交易每台挣30块,台均分摊的造假成本也要30多块。注意:上述匡算里面,台均造假成本(只算了运费)、虚假交易量占比(只按最低值40%估算)、经销商拿货价(按高值60%估算),都是相当保守的估计。

也就是说,如果真的造假,实操中,真实交易每台分摊的造假成本大概率超过每台能赚取的净利润。如果没有外部资金输入,这样“做越多、亏越多”是生意,是不可持续的。

亿联通过股市获得外部资金输入,或者获得其他好处,来维持这个造假循环了吗?我们下一篇再回答这个问题。

这篇,我希望讲清楚的是这样一件事情:要持续5年,在监管、第三方专业机构和热心网友的高强度无死角体检下,做到滴水不漏的财务造假,把低附加值产品(假设略高于安克创新,按10%净利润率估算),做成高附加值产品(45%净利润),是极难的,哪个环节稍有不慎,就会全盘皆输。

比如,哪怕前述和经销商的虚假交易,所有细节都经得起随机抽检和推敲了,或者干脆,就是搞定第三方专业机构,它也帮着造假了。接下来又又又有一个问题:这么高的净利润率,挣回来的钱呢?钱去哪里了?

账面卖出100台,实际真实交易60台,真实净利润合计只有1800块上下,再扣去造假成本,实际账上没有几毛钱利润;但虚假交易算进来,账面上至少应该有2万多的利润,钱去哪里了?

从亿联账上的做法看,是分散在数十个银行、证券、信托等金融机构,买成了理财产品了。也就是说,如果这些钱实际上不存在的,亿联还要搞定这些金融机构,一起配合造假,把不存在的资金,正式回复抽检函证,反馈资金是存在的。

或者,连续5年,造假抽检函证骗过审计机构?再或者,干脆搞定审计机构,让它在监管的压力下,仍然连续5年出具“明知是造假,仍然积极配合造假”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无论哪种,听起来可操作性都不强。

在A股,确实有部分企业,在造假多年后才被揭穿,但要注意:这个“多年”里,大部分时间是无人关注和质疑的。一旦进入监管和公众视野,开始被质疑,继续“毫无破绽造假”的难度,就会几何级数提升。

比如金亚科技,财务造假从2008年就开始了(虚增收入和净利润,以满足IPO上市条件),2015年7月才开始被质疑,算算已经造假了七八年。在2015年6月被监管质询进入公众视野后,2016年1月,金亚科技就不得不发布《关于对以前年度重大会计差错更正与追溯调整的公告》,承认2014年虚增利润超过8000万元、虚增银行存款超过2亿元等行为。

未进入监管和公众视野之前,金亚科技默默造假了七八年;一旦进入到聚光灯下,从监管质疑,到实锤造假,中间不过短短7个月。

亿联网络,深交所第一次发函质询是在2019年9月20日,此后又在2020年4月15日、4月18日,连续两次发函质询。从第一次发函至今,已经超过65个月了。在监管、第三方机构和网友的高强度体检下,逻辑自洽、细节合理,丝毫不露破绽的财务造假,持续超过65个月,亿联真的能做到吗?

注意:我不是说它不可能做到,大A人才辈出,我做不到、想不到办法,不代表别人不行。我只是说,亿联要做到这个事情,后有没有来者不清楚,前无古人是比较肯定的,因为这个事情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难。

更神奇的是:在上述背景下,17年上市以来,亿联更换了4个财务总监。站在股民的视角,第一反应可能是:是不是造假造不下去了,怕担责所以一直换?最后,还换了一个海外背景的方便随时跑路?

会这么想,只能说明,大部分网友对于大规模财务造假这件事,确实是缺乏经验。反过来想,我们总是要反过来想:代入造假(假设)主要经办人,也就是亿联财务总监的视角,想一想合理性;代入亿联董事长陈智松的视角,再想一想合理性。

从上述视角出发想一想,你就会发现,“17年上市以来,更换了4个财务总监”这件事,有多么的匪夷所思。

假设你是亿联的财务总监,一手操办了种种造假细节,现在董事长把你叫进办公室,说:你要被辞退(或者被调岗降薪)了。你的第一反应应该是什么?花几秒钟想一想,第一反应应该是什么?

跑路保命啊朋友!当场答应任何条件,出门立马用你能找到的任何交通工具,用你敢飚出的最高速度,跑路保命啊朋友!你掌握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只需要你透露一点口风给到监管,从董事长到总经理等核心利益集团的200亿人民币财富,就会灰飞烟灭,且大概率身陷囹圄。

现在,这个利益集团的话事人,跟你这个知道所有秘密的打工仔说:由于种种原因,你出局了。想一想,为了保住200亿,他们可能会做什么?如果你是董事长,为了保住200亿,会做什么?别说200亿了,就说为了保住1亿且不要坐牢,你会做什么?你敢不敢赌,这个被你踢出局满心怨望的打工仔,真的会守口如瓶,把秘密带进坟墓?大概率,你不敢赌。

亿联网络股票

这可是200亿啊朋友,不是200块。一个关系到200亿的秘密,在数年内,董事长把它告诉了一个又一个人,然后又裁掉了一个又一个人,并且相信他们都会守口如瓶。最后,老板甚至不从内部提拔信得过的人了,而是从国外招聘了一个外部人士,来掌握这个秘密。

这个事情,实在是匪夷所思。

如果我是董事长,一手经办造假的财务总监,当然是能不换就不换,牢牢的利益绑定在战车上。如果他竟然以“个人原因”为由,想要辞职,我的第一反应是:他是不是想要干点什么?

扯远了,回到主题。总之,从造假话事人的视角来思考,上市以来换了4个财务总监,并且其中一个还是外部招聘的,这件事简直匪夷所思。谋事不密,自蹈死地。

好了,今天的不靠谱“探案”就先到这。总结一下,关于亿联是否造假这件事,我今天想说的观点只有一个:它不是说完全不可能,只是非常、非常、非常的,史诗级的难。

搞了个史诗级难度的大工程(假设),亿联从中得到了什么呢?下一篇来讲讲这个问题。敬畏概率,相信常识,只打慢球,祝各位读者老爷们股运长虹。

--------------------------------

公众号:股海闲思录(ID:Ashanan)

点击关注,很靠谱的股票系列研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