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明节的基本信息
清明,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从节气角度看,每年公历4月4至6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5?时,便是清明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按现行公历,目前清明节在4月4日、4月5日、4月6日这三天中的某一天,2025年的清明节是4月4日,星期五 ,农历三月初七 。从节日层面讲,它是人们缅怀祖先、慎终追远的重要时刻,也是亲近自然、享受春光的欢乐节日。
二、清明节的起源与发展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纷纷效仿,在这一天祭祖扫墓,历经历代传承,逐渐成为中华民族固定的风俗 。最初,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 。到了唐朝,唐玄宗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 ,此后清明与寒食逐渐合并 。宋元时期,清明节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合了上巳节荡秋千、踏青等习俗活动 ,最终形成了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兼具踏青郊游等丰富活动的传统节日 。
在历史的长河中,清明节的重要性不断凸显 。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 。唐朝时,清明作为节日开始形成 ,并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部分习俗 。明清时期,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亲人的习俗更为盛行 ,不仅要备酒供品,还要素服诣墓 。民国时期,清明节被定为国定假日,也称民族扫墓节 ,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
三、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一)祭祀扫墓
祭祀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是人们对祖先“思时之敬”的体现 。按照旧习俗,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 ,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 ,再将纸钱焚化 ,为坟墓培上新土 ,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 ,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扫墓的形式和内容有所简化,但缅怀祖先的情感始终不变 。人们会前往墓地,打扫墓园,献上鲜花,表达对先人的思念与敬意 。
(二)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踏青也成为清明节的重要习俗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人们把祭祖扫墓和郊游踏青结合起来 ,既追思先人,又能在大自然中放松身心,愉悦心情 。如今,每到清明节,公园、郊外等地到处都是踏青游玩的人们 ,他们漫步在春光里,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 ,感受着春天的气息 。
(三)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历史十分古老,最早叫千秋 ,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 ,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能增进健康 ,还能培养勇敢精神 ,深受人们特别是儿童的喜爱 。在一些地方,清明节期间还会举办荡秋千比赛 ,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 。
(四)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 ,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 ,像闪烁的明星 ,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 ,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 ,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 ,给自己带来好运 。如今,放风筝更多是作为一种娱乐活动 ,人们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享受春日的快乐 。
(五)插柳
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 ,家家户户在清明节这一天有插柳的习俗 。人们在门头上插柳 ,在屋檐下挂柳 ,妇女头上簪柳 ,男子身上配柳 ,儿童吹柳管 。关于插柳的原因 ,有多种说法 ,一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也有人认为柳在人们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可以防止鬼的侵扰迫害 。
(六)特色饮食
1. 青团: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 ,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柔和 ,然后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通常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 ,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皮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 ,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 。青团子油绿如玉 ,糯韧绵软 ,清香扑鼻 ,吃起来甜而不腻 ,肥而不腴 ,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 。
2. 蒿饼:清明节农村中还有蒸制蒿饼的习俗 。蒿饼类似江南的青团 ,制法是采新蒿嫩芽和糯米同舂 ,使蒿汁与米粉融合成一体 ,以肉、蔬菜、豆沙、枣泥等做馅 ,纳于各种花式的木模之中 ,用新芦叶垫底 ,入笼蒸熟 。蒿饼颜色翠绿且带有植物清香 ,是清明祭祖的食品之一 ,也用来馈赠或款待亲友 。
3. 馓子: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油炸食品 ,香脆精美 ,古时叫“寒具” 。寒食节近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 ,但馓子却深受世人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 ,北方馓子大方洒脱 ,以麦面为主料 ,南方馓子精巧细致 ,多以米面为主料 。
四、清明节的文化内涵与意义
清明节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孝道和感恩情怀的体现,让人们在缅怀祖先的过程中,铭记家族的传承和先辈的功绩 ;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诠释,人们在踏青等活动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美好,体悟生命的轮回和不息 。同时,清明节还促进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团聚 ,增强了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人们共同追忆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血脉 。
五、清明节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化
在现代社会,清明节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一方面,传统的祭祀扫墓、踏青等习俗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人们通过这些活动,延续着对先人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也在不断变化 。祭祀方式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烧纸钱、放鞭炮等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鲜花祭祀、网上祭祀等文明环保的方式来缅怀先人 ,既表达了情感,又减少了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 。此外,清明节期间,各地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如诗词朗诵会、民俗展览等 ,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
清明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的传统节日,它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让我们在缅怀先人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春天的美好 。希望大家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传承和弘扬清明节的文化传统 ,度过一个有意义的清明节 。
资料来源:广安科技园
喜欢我,关注我
搜索公众号:daxingkepu
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