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选录了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当中的两首。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选入了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古诗三首,选入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杂兴”的“兴”,课本上注音为“x?ng”,这是对的。作为名词的“兴”,应该读第四声。但是课本把“杂兴”解释为“随兴而写的诗”,就不怎么合适。
兴,指,兴致、情趣,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
《国语辞典》中解释“杂兴”:
即兴而起的片段思绪、感怀。如“杂兴诗”。也称为“杂感”。
显然,兴,是指“思绪”“感怀”,这里的“杂”,有散碎而多样的意思。是有很多古代诗歌作品以“杂兴”作为标题,但是“兴”并不能解释为“诗”。
唐代孟浩然的名作《秋登兰山寄张五》有“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的句子,意思是,近黄昏时分,心头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清秋的山色却使人逸兴勃发。
北宋诗人王禹偁《村行》诗的首联: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野兴,是指对山野、乡野的景色产生的兴趣。这两句是说,马儿穿行在山路上菊花已微黄,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兴致悠长。
北宋程颢《秋日偶成二首》其二: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颔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诗人以闲适而无挂碍的心情“静观”万物,则万物也映照出观者的心情,而显得悠然自在。赏万物于四时,而各得其乐,这一点,跟身边众人没有什么两样。“佳兴”就是好兴致,就是饶有兴味的情趣。
“赋比兴”的“兴”,有点复杂。
过去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把它读成第一声,因为,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作动词,而表示动作行为的“兴”,通常都是读第一声的。比如“兴办”“兴建”“百废待兴”“夙兴夜寐”。
但是,还是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赋比兴”中的“兴”,正确的读音是x?ng。
“兴”就是“起兴”,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国语辞典》解释“起兴”qǐ x?ng:先言他物,以引起所欲言之事。
成书于元代的《古今韵会举要》(黄公绍、熊忠),将“兴”列在去声字中,解释如下:
兴,计应切,羽次清音,象也。又比兴也。周礼注: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关雎注:兴是譬喻之名,意有不尽故题曰兴。诗诂云:兴者,感物而发,如仓庚于飞,熠耀其羽;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类。
历代诗人在格律诗里提到的“比兴”,也可以为“兴”的读音提供佐证。
南宋赵蕃《书案上三种梅三首》其三,是一首七言绝句:
翠袖佳人倚竹诗,昔人比兴乃陈辞。
我今顾欲求真相,绿萼梅花并竹枝。
明末清初屈大均《赠某大司马》其二是一首五言律诗,前四句是:
一代持风雅,宗臣道自优。
离骚多讽谏,比兴即春秋。
按照诗词格律,这两首诗里的“兴”都居于仄声字的位置上,都应该读为x?ng。
总结一下——
“四时田园杂兴”的“兴”,作为名词,作“兴致”“兴趣”“情趣”“趣味”来解的“兴”,读第四声x?ng。
“赋比兴”中的“兴”,作为中国古典诗歌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也是读第四声x?ng。
本号紧密相关话题:
相逢畏相失,关注长相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