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语文考霸
【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些人喜欢以强者心态对待社会与他人,有些人则认为要以弱者视角感受世界和人生。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材料中 “以强者心态对待社会与他人”,体现的是积极进取、勇于担当、自信坚韧的精神,强者心态能让人直面挑战、开拓创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以弱者视角感受世界和人生”,意味着保持谦逊、懂得共情、善于倾听,弱者视角可让人更敏锐感知生活细微之处,理解他人困境,收获真实感悟。
心态是内在稳定的心理状态(如自信/自卑),而视角是观察世界的认知框架(如自我中心/共情他人)。心态影响视角选择,视角反作用于心态塑造。
“强者心态”:指一种积极、主动、自信的心态,强调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弱者视角”:并非指真正的弱小或无力,而是一种谦逊、包容、理解的心态,强调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关怀。
这两种态度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立意时,可以从辩证角度出发,论述在不同情境下,应灵活运用强者心态与弱者视角。比如在追求个人目标、面对困难挫折时,需展现强者心态;在人际交往、体察社会时,不妨以弱者视角共情。也可侧重一方,如强调强者心态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同时说明适时转换为弱者视角的意义;或者阐述弱者视角对理解世界、构建和谐关系的价值,以及在关键时候展现强者姿态的必要性。
(书已出版印刷)联系微信:ZWKB9999
通过深入分析两种态度的内涵与联系,能避免片面理解,使文章立意深刻且全面,符合材料要求,展现对社会与人生的深度思考 。
参考立意:
1.以强者之心破局 持弱者之眼观世
2.以强者魄力担当,以弱者谦逊求知,成就人生格局
3.持强者之姿破局,怀弱者之心共情,谱写生命华章
4.强者姿态立世,弱者视角观己,内外兼修塑完整人格
5.强者志在引领时代,弱者心向感悟生命,皆为人生正道
【精彩语段】
语段1: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惟册有典,“典”亮智慧。一个人欲成就至上境界的君子人格,一方面须以强者心态,自强不息,自修求强;另一方面也须弱者视角,厚德载物,凝视世界,心怀悲悯,具有同理心与共情力。
语段2:
强者心态,不是自恃其强、恃强凌弱,令人侧目而视,而是始终向上臻善。具有强者心态的人,内心强大,正如海明威所说“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他们的人生词典中,正如李大钊所言,没有“困难”二字。人生征途中,他们敢于“犯其至难,图其致远”,深信穷山距海,无远弗届。
语段3:
弱者视角,不是甘为弱者,逆来顺受,而是悲悯谦逊,始终将目光投向芸芸众生,从不趾高气扬。他们为人处世懂得换位思考,将自己置身于弱者的处境,设身处地体验他人的遭际和苦难,忧患与共,感同身受。具有弱者视角的人,体恤他人,从不“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会像养尊处优而无视民生疾苦的独夫一样,发出“何不食肉糜”的荒唐之问。
语段4:
仅有强者心态的人,即便是生活中的强者,但人们往往敬而远之。其言行令人不适,你看,衡水学霸张锡峰的雷人言论“乡下土猪要拱城里白菜”,利己却不精致,满身戾气,令人感到丛林法则的残酷。
语段5:
感动中国人物陆鸿,幼时因病致脑瘫,却以“永不服输”的强者心态扼住命运咽喉,蝶变为时代创客。创业成功后,始终以弱者视角体察残疾人困境,秉持古老的义利之辨,为残障群体提供就业岗位,打造重获尊严的乐土。
语段6:
不惟个人,民族、国家亦是如此。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无论是抵御外侮时的不屈不挠,还是自主创新时的奋起直追,足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者心态。自强而不自恃其强,中华民族始终平视世界,以弱者视角“视人之国若己国”,心系全球南方,与发展中国家一道致力于世界大同。
语段7:
世人或偏执强者心态,或独守弱者视角,实则二者兼容并蓄。心有猛虎而知耻自省,眼含共情而俯察众生,方为真勇者,真仁者。
【范文导写】
01以强者之心破局 持弱者之眼观世
人类文明的进程,始终交织着强者开拓的锋芒与弱者凝视的温度。有人以苏格拉底的平视破除权威桎梏,有人在《熔炉》的呐喊中为无声者请命。强者心态与弱者视角,恰似硬币的两面:前者是破局的利刃,后者是共情的烛火;前者需要理性锻造的铠甲,后者呼唤柔软包裹的真心。真正的文明高度,在于二者的辩证统一。
强者心态的本质是对生命主动权的掌控。黄渤从底层服务员到影帝的蜕变,印证"你即世界"的生存哲学。这种心态并非冷漠的丛林法则,而是直面现实的清醒:稻盛和夫攻克技术难关的执念,源于对"不可能"这个词的彻底否定;马斯克用可回收火箭改写航天规则,展现强者思维中破壁重生的创造力。正如尼采所言:"生命不是忍受,而是征服。"强者的铠甲,由行动锻造。
但纯粹的强者逻辑会将世界压成单薄的钢板。韩国作家孔枝泳在《远海》中写道:"你永远不能指望他人感受你的感受,除非他遭遇你的遭遇。"这种弱者视角的自觉,让文明保持柔软的内核。就像光州聋哑学校性侵案催生的"熔炉法",强者制定的规则因弱者的泪水而重塑;正如疫情期间快递员被纳入城市生命线,社会齿轮的咬合需要听见每个零件的叹息。没有这种向下凝视的自觉,再坚固的文明大厦都会失去人性的地基。
然而当代社会的悖论在于:强者常陷入"慕强焦虑",弱者困于"受害者思维"。某些企业高管用KPI将员工异化为数据,恰是强者心态的异化;网络暴力中肆意践踏他人尊严者,实则是披着强者外衣的精神侏儒。反观全红婵夺冠后涌现的"亲戚",暴露出慕强本能的功利性。正如《强者思维与弱者思维》所言:"真正的强者早就在心理上杀死了'不可能',却从未杀死对世界的悲悯。"
要走出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需建立"强者的行动力 弱者的感知力"的复合认知。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在当代语境下应是"知弱行强"的智慧。任正非44岁背负债务创立华为的强者魄力,与74岁褚时健种橙子时的朴素同理心,共同诠释了这种平衡。就像量子纠缠中对立属性的共存,真正的强者既能像黄渤般在规则中突围,也会如《熔炉》作家般俯身倾听弱者的心跳。
从雅典学院到文艺复兴,文明突破往往始于强者打破桎梏,成于弱者视角的校准。苏格拉底饮下毒酒时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既是对权威的平视,也是对知识谦卑的弱者姿态。当下元宇宙与AI重构的世界,更需要这种双重视角:工程师用代码搭建虚拟世界时,不能忘记《小巷人家》中黄玲逆袭后对弱势亲戚的体谅;算法追逐效率时,需留出"像弱者一样感受世界"的伦理空间。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古训,在当代应解构为"以强者之心谋事,怀弱者之眼成仁"。当我们既能在谈判桌上镇定自若,又懂得为高铁上吃泡面的人保留尊严,便触摸到了文明的精髓。生命的壮美,不在于站在山顶俯瞰,而在于攀登时不忘给身后的攀登者递出水壶——这才是对"强者"与"弱者"最深刻的破界与超越。
简评:本文紧扣题目,围绕“强者心态”与“弱者视角”展开论述。作者通过引用历史人物、当代企业家的实际案例,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这两种心态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在它们之间寻求平衡,走出一条稳健而坚定的人生之路。在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
02强者以自持 弱者以共情
人类文明的长河始终激荡着两种精神力量:一种是荷马史诗中阿喀琉斯般锐意进取的强者意志,一种是圣经里"虚心的人有福了"的谦卑情怀。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精神取向,实则构成了人类认知世界的双重维度,恰似光与影的交织,让文明的图景愈发立体深邃。
在青铜器与甲骨文记载的商周更替中,我们看到了强者与弱者视角的首次对话。商纣王以"我生不有命在天"的强者逻辑醉生梦死,周人却用"天命靡常"的弱者智慧开创礼乐文明。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这段历史,印证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的洞见:"同情是人性最根本的法则"。当周人将自己置于天命无常的弱者位置,反而获得了理解天下苍生的共情能力,这种思维转换成就了八百年周礼的文明根基。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永恒困境:强者往往困守自我认知的洞穴,弱者却能通过触摸洞壁的阴影感知真实。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与古希腊悲剧中英雄的陨落遥相呼应。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真理的本质即自由",当我们以弱者视角破除认知的傲慢,才能像庄子笔下"虚室生白"的空屋,接纳万象纷呈的真实世界。敦煌壁画中飞天衣袂的飘逸,正是这种谦卑认知在艺术中的绝妙呈现。
现代社会的复杂图景更需要双重视角的平衡。硅谷创业者以强者心态突破技术边界时,非洲村落里母亲取水的佝偻身影提醒我们科技的温度;城市精英规划智慧社区时,街头流浪者的生存智慧展现着另一种生命哲学。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警示:"文明人从生到死都戴着枷锁",唯有强者之进取与弱者之悲悯相互淬炼,才能锻造出真正自由的灵魂。这让人想起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街头的身影——她用弱者的姿态,完成了最强者的事业。
站在文明的长河边回望,埃及金字塔的恢宏与江南园林的婉约同样动人,希腊哲人的雄辩与禅宗公案的机锋各有千秋。当我们既能像浮士德般永不满足地追问,又能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般静观,方能在刚健与柔韧的交响中,谱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生命诗篇。这或许就是但丁《神曲》结尾那句"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的真谛——强者之爱推动世界,弱者之爱温暖人间。
03刚柔并济,方见天地
人生如棋局,有人执白子以强者之姿纵横捭阖,有人持黑棋以弱者之态静观风云。强者心态与弱者视角,看似对立,实则如阴阳两极,唯有刚柔并济,方能照见天地全貌。
强者心态是突破桎梏的利剑,照亮人类文明的进程。古往今来,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强者姿态推动变法,张骞以“凿空西域”的勇气开辟丝路,王阳明在龙场驿的困厄中写下“心即理”的觉醒。强者并非恃强凌弱,而是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魄力打破陈规,在逆境中开辟新路。正如尼采所言:“生命不是要忍受,而是要去征服。”当个体以强者思维面对挑战时,便能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推动社会车轮滚滚向前。
但一味以强者自居,难免陷入傲慢的泥潭。此时,弱者视角便如润物细雨,滋养人性的温度。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时,仍心系“安得广厦千万间”;特蕾莎修女俯身照料贫民窟的病患,用温柔消解苦难的重量。这种“以弱观世”的智慧,让我们看见他人的痛苦,理解命运的无奈,从而生出悲悯与共情。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种对生命渺小性的认知,恰恰是强者心态的清醒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是懂得在俯视时保持谦卑,在成功时心怀敬畏。
刚柔相济,方显生命之圆满。达芬奇既是解剖...、绘制飞行器的科学先驱,又是描绘《蒙娜丽莎》微笑的艺术巨匠;王羲之在挥毫泼墨的恣意中,始终保持着“如锥画沙”的精微观察。强者心态赋予我们改变世界的勇气,弱者视角教会我们理解世界的复杂。就像黄河之水,既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刚劲,又有“九曲十八弯”的柔韧,方能滋养万里沃野。当硅谷的工程师们用技术颠覆传统时,他们心中也始终怀着“让世界更美好”的朴素愿景;当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们修复千年壁画时,他们指尖的温柔里藏着守护文明的坚定。
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我们更需要这种平衡的智慧。面对科技变革的浪潮,我们需以强者心态拥抱创新,但又不能忽视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在全球化竞争中,我们需保持民族自信,但又不能陷入“唯我独尊”的狭隘。刚,让我们不被时代洪流裹挟;柔,让我们不被功利主义吞噬。唯有如此,方能像庄子笔下的大鹏,既有“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豪情,又有“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从容。
天地之间,刚与柔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当我们以强者之姿开拓前路,以弱者之心感受万物,便能看见更辽阔的星空与更丰盈的人生。
往期链接:
图书推荐
联系方式
微信 ZWKB9999
▍撰文:考霸老师
▍编辑:考霸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