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识局智库研究组
昨天,日媒《日经亚洲》释放出一条劲爆消息:美国总统特朗普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启访华行程,美国官员正在为此提前做准备。这次访华行程,特朗普将带上超豪华阵容——一支由数十名美企CEO组成的大规模代表团。
以此来看,这绝非一次寻常的国事访问,其阵仗之庞大,堪比此前签下中东万亿美元大单的“商业外交”翻版。
然而,在看似高调的商业诉求背后,这场精心筹划,且事先张扬的访问,释放的信号或远比表面复杂。
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曾以“脱钩”和极限施压为主轴。然而,残酷的现实给了“理想主义”一记重拳。
尽管对华为等企业的芯片禁令层层加码,但中国产业链的韧性与替代能力远超预期,美国科技企业(如英伟达)反而因失去巨大市场而叫苦不迭。
稀土“命门”被扼住。当中国对关键稀土元素(尤其是军用级镝、铽)实施精准出口管制后,美国军工巨头库存告急,汽车制造企业甚至因钕磁体短缺而被迫停产!这直接戳痛美国高端制造业和高科技军工的命脉。
市场流传的伦敦稀土协议(中国有限度恢复民用稀土出口,换取美方部分技术限制松绑)是标志性事件——宣告美国单方面卡脖子施压幻想的破产。
特朗普此番试图复制“中东模式”(率商团签大单),本质是在现实压力下,被迫寻求“有管理的竞争”,希望通过商业领袖的集体游说,撬动中国增加进口和关键资源供应。
但关键问题是:中国不是中东!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庞大的消费市场、日益提升的科技实力和至关重要的战略资源控制权。美国若想单方面获利?此路铁定不通。
传出的随行CEO阵容中的部分代表堪称“美国产业痛点图鉴”:
埃隆?马斯克(特斯拉):为钕磁体(电动车电机核心)短缺焦头烂额,产能受限,急需稳定、可靠的稀土供应链。特斯拉的焦虑,是美国新能源汽车野心的缩影。
黄仁勋(英伟达):手握最先进的AI芯片,却因出口限制眼睁睁看着30%的“中国收入”面临风险。芯片巨头渴望政策松绑,保住市场份额和研发投入的源泉。英伟达的困境,是美国科技霸权遭遇市场反噬的写照。
苏世民(黑石)、拉里?芬克(贝莱德):全球资本巨鳄紧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机遇,渴望更大投资空间和准入。金融资本的诉求,反映了华尔街对分享中国增长红利的渴望与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担忧并存。
这些顶级CEO的随行,表面是寻求商机,实质是代表美国核心产业向白宫“集体上书”:维护其在华生存与发展空间已刻不容缓!这份名单清晰地暴露了美国在供应链(稀土)、市场(科技产品)、资本(金融) 三大领域对中国的高度依赖。
此次访问能否取得“成果”,稀土博弈预计是绕不开的核心。
据目前能看到的消息,中方在伦敦协议中展现出高超的博弈技巧:
精准切割:仅允许出口用于民用领域(如飞机发动机、风力发电机),严格禁运军用级关键稀土(镝、铽)。
短期约束:出口许可证有效期仅6个月,形成持续压力。
技术壁垒:同步收紧相关技术人员出境管控,严防提纯等核心工艺外流,形成“出口资源但不输出技术”的双保险。这张“稀土王牌”打得出神入化,牢牢掌握主动权。
美方试图通过在刚果(金)、卢旺达等地推动协议获取钴、锂、钽、铀等关键矿产资源来削弱中国主导地位。
但这被广泛视为“资源掠夺”,面临环保、劳工权益的尖锐批评,且远水难解近渴,难以在短期内撼动中国在稀土加工和磁材制造领域的绝对优势。更关键的是,其“单干”行为引发了欧盟、日韩等传统盟友的不满。
6月27日,卢旺达与刚果(金)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和平协议
特朗普推动此行,很大程度具有对冲国内政治压力的因素。
务实派(如财长贝森特)主张“再平衡”,通过接触缓解通胀,满足商界诉求。目前看,此派有占上风之势。
鹰派(如国务卿鲁比奥)同步推动对中国留学生签证限制、半导体出口审查等施压措施,不愿放弃“遏制”大棒。这种分裂导致对华政策摇摆不定。
而据5月12日的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之约定,中美双方暂停实施的24%关税将在2025年8月12日到期(从5月14日起算90天)。如在到期前,中美还不能达成最终协议,高关税重启,将直接冲击美国中西部农业州选民的“钱袋子”——这是特朗普的票仓!
特朗普迫切需要复制2017年访华签下2535亿美元经贸大单的轰动效应,制造“我为美国带回大单”的巨大舆论声势,进一步提升和强化其支持率。
特朗普酝酿中的“CEO天团”访华,绝非简单的“破冰之旅”。其本质是:
现实利益压倒意识形态的妥协:美方在稀土断供、通胀压力、选票危机的倒逼下,不得不寻求暂时性的“解套”;中方则利用自身在资源、市场、制造端的优势,精准反击,推动科技解禁,维护发展空间。
“重组式共存”的开端:这标志着中美关系正从“全面对抗”的悬崖边后撤,进入一个更复杂、更微妙的阶段——“有管理的竞争/再挂钩”。双方将在稀土、人工智能、金融、气候等特定领域寻求有限的、基于规则的互动与平衡。
脆弱性与不确定性并存:握手是“脆弱”的。美国对华战略遏制的基调并未根本改变,国内政治极化、鹰派干扰、选举周期等因素随时可能颠覆短暂的务实合作。中方的稀土王牌和市场引力虽确保其立于谈判不败之地,但外部压力与科技竞争的长跑仍在继续。
这场可能的被“逼”出来的访问,既是旧博弈的延续,也是新博弈的开始。
它提醒世界:大国关系的重塑,最终要靠实力说话,靠利益平衡,而非一厢情愿的脱钩或压制。
至于特朗普能否带回他渴望的“头条大单”,不仅要看他能否顶住国内压力展现真正的“务实”,更要看美方是否准备好拿出足够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