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舞蹈舞蹈培训市场乱象
总台《财经调查》记者发现,眼下市场里一些教培机构悄悄玩起了“文字游戏”,将“培训机构”包装成“舞蹈工作室”,通过注册有限公司,打擦边球规避监管;而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假舞蹈培训机构里,大量充斥着无教师资格证资质的假舞蹈老师,这些无证办学、无证教学的儿童舞蹈培训机构,已经导致了多名学习舞蹈的少年儿童发生伤残事件。 暑假期间,各种少儿培训机构市场火爆,家长们怎样辨别培训机构是否合规。
针对舞蹈培训市场的乱象和家长关心的合规问题,以下从现状分析、风险警示到家长避坑指南进行全面解析:
一、市场乱象核心问题
资质造假
机构以“舞蹈工作室”“文化公司”名义注册有限公司,逃避教育部门对“培训机构”的严格审批(如消防、师资、场地等要求)。
无《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仅有工商营业执照,属超范围经营。
师资陷阱
教师无《教师资格证》或《中国舞蹈家协会教师资格证》,仅凭短期培训或自学上岗。
案例:某机构“老师”实为在校学生兼职,缺乏儿童骨骼保护专业知识。
安全监管缺失
未投保“校方责任险”,场地无专业地胶、把杆,急救设备缺失。
数据:中国儿童舞蹈损伤中,70%因下腰动作导致脊髓损伤,多数发生在无资质机构。
二、家长辨别合规机构实操指南
1. 查资质:三证必看
✅办学许可证:当地教育局颁发(名称含“培训学校”)。
✅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明确“教育培训”。
✅教师资质:要求公示教师证书(编号可官网验证)。
2. 验场地:安全红线
地面:专业舞蹈地胶(厚度≥8mm),缓冲保护关节。
把杆:固定式(非移动支架),高度适合儿童身高。
急救:急救箱、AED设备,教师持急救证书。
3. 避坑“文字游戏”
警惕名称含“工作室”“体验中心”“文化公司”的机构,要求出示教育备案证明。
签订教育部《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拒绝自制合同。
4. 试听课重点观察
教师是否按学生能力分级教学(如:10岁以下禁止高强度下腰)。
课程是否有安全保护环节(如:翻滚动作需专人辅助)。
三、维权与监管渠道
举报路径
教育部门(无证办学)、市场监管局(虚假宣传)、消协(退费纠纷)。
全国监管平台:“校外培训家长端”APP(白名单机构可查)。
证据保留
拍摄机构场地、教师资质、缴费凭证,保存聊天记录。
人身伤害立即报警,并申请司法伤情鉴定。
四、行业整改动态(2024年最新)
政策:教育部推行“校外培训分类准入”,舞蹈类需强制办理办学许可证。
地方案例:北京、上海已取缔200余家“舞蹈工作室”,处罚金额超千万。
行业自律:中国舞蹈家协会推行“星级机构认证”(官网可查名单)。
家长谨记:
低价促销背后可能是安全缩水,
机构“跑路”前往往大搞续费活动。
选择舞蹈培训时,安全合规>场地美观>价格优惠。
如遇伤害事件,请立即拨打:
教育部监督热线 12391 / 消费者投诉 1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