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小米汽车微博
6月26日,小米YU7正式上市发布。此前行业人士大多猜到了小米YU7的订单规模会很可观,然而和现实相比,猜测还是显得太保守了。
小米汽车官微表示,开售18小时,小米YU7锁单量已突破24万台。这打破了小米SU7去年开售后36小时获得12万辆订单的成绩,也让当年特斯拉Model 3发布后24小时内收获18万份订单的成绩相形见绌。
小米 确实是流量高手
而YU7订单火爆,仅仅是一系列波澜的开端。
在某二手交易平台上,小米YU7的订单转让贴也随着上市汹涌二来。记者浏览发现,根据交付周期的不同,这些订单的转让“佣金”从3000元至20000元不等。有车企高管在社交媒体上发帖质疑“小米粉丝愚忠”,称“群体会降低智慧”,随后这位高管道歉删帖。
近几日,一些竞品车型开始对YU7制定针对性的销售话术,被网友们曝光到网上。更有一些品牌的销售人员表示愿为已订小米YU7的用户转单承担5000元的定金损失。更有网友脑洞大开:“买车可以先定YU7,再转投其他车型”。
7月2日,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直播间表示“看到(三分钟)大定数据的第一时间我都愣住了,看了好几遍才跟现场的人分享。三分钟大定20万单,一小时大定28.9万单,这个数字绝对创造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奇迹,所以大家都非常震惊。”雷军对其他车企的“截胡”也做出了回应:“我也认真学习了一下,实话实说,内容不太准确,甚至有一些诋毁和歪曲……我觉得大可不必。”
事实上,诸多竞品瞄准小米YU7准车主进行“截胡”,很大程度是由于小米YU7交付时间过长引发了许多消费者的焦虑。小米汽车订购页面显示,小米YU7标准版锁单后交付周期为57—60周,Pro版为50—53周,Max版为37—40周。
此外,还有一些投诉平台上出现了消费者对小米YU7预定当中问题的抱怨与不解。这些问题也集中在交付时间。因为根据政策,2026年1月1日起,同样的小米YU7车型将比此前提车的用户多承担1.1-1.5万元的购置税税款,在此条件下,何时交车成了一部分消费者的重要关注点。部分消费者表示在的预定中遭遇了不同种类的BUG(有的消费者甚至经历4个BUG),导致订单排序靠后,无法实现2025年交车。还有消费者认为,小米在开放预订时,并没有提示除首批交车(首批交付时间为8月)外的预计交车时间,影响了消费者的决策判断,也有一些消费者提出了要求退定金的诉求。
一款新车发布的营销事件,已经构成了足够“破圈”,充斥了同行之间、车企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黄牛之间,不同维度、不同方向的声音,构成了大型流量池。
某平台关于要求YU7退定金诉求的帖子
现象级事件 折射出了各方焦虑
“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懵了’。”一位整车企业的研发工程师裘庆璋(化名)告诉记者,“我们看完发布会直播,群里都沉默了。第一时间是怀疑,怎么可能?这个订单量,太超乎寻常了。第二反应是,这些用户群体是怎么的?怎么会爆发出这样惊人的购买力?”
裘庆璋认为,按照常理,这样高购买力的群体如果没有在前期产品定义阶段被识别出来,意味其他车企丢掉了一大块潜在市场。雷军在直播中表示YU7女性用户比例比SU7要高。行业此前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做出的产品,相比之下没有小米两款产品能够触达用户痒点。此外,很多人认为国内的消费能力是相对保守的,这让YU7爆单的现象解释起来多少有些奇迹的味道。
除了类似的“反思”与“自省”,行业当中也充满了担心。“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产能。小米汽车初始产能我们收集到的数据是15万辆/年,目前大致能够达到30万辆/年甚至接近34-35万辆/年的水平。二期工厂、三期工厂还在建设或者规划中,YU7这个规模的订单,结合SU7的存量订单,产能的利用已经达到极致。”国内一家研究机构研究员陈勇文(化名)告诉记者,“产业链供应链能否同步、同速度的扩产,是很有挑战性的。”
“我觉得小米从SU7到YU7给我带来的震撼是他们对于产品、供应链结合互联网思维、佐以新零售渠道的这种组合打法。或许颜值、科技感、性价比等等只是吸引消费者关注的单点,但是这背后的链条可以说是颠覆了传统汽车企业在营销、研发、产品定义上的思路。”裘庆璋表示。
营销盛宴下 隐忧浮现
“有一些问题,我很难评价是进步还是倒退。”陈勇文表示,“曾几何时,汽车行业当中的新车发布,发布之日,基本就是批量交付之时。整车企业在发布会以前,已经做好了从试制到小批量再到规模化大批量的生产、工艺、供应链准备。但是,从一些新的品牌进入汽车市场之后,我们发现新车的上市发布与交付之间的间隔越来越久,甚至成为了分离的两部分,新车发布从现车、准现车发售演化成了类似房地产市场当中的‘期房’。这一现象是否正常,是否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还是说消费者对此的容忍程度越来越高?又或者指向另外一个问题,在新条件下,消费者是否对汽车产品的理解和定位已经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汽车产品的消费电子化?”
“我觉得比较担心的是唯流量化背景下,汽车品牌营销与口碑之间的关系。很多新汽车品牌的营销手段真的值得传统汽车企业去学习,但我们也观察到,一些消费者建立在对品牌充分信任的基础上,购车后却因产品与营销中的出入与品牌大打出手,由‘粉’转‘黑’。这其实是对汽车品牌形象的一种长期的折损,未必有利于企业品牌的长期建设。”裘庆璋认为。
“我个人认为粉圈化这一套在手机领域当中曾经出现过的现象,现在也开始向汽车行业在蔓延。”陈勇文分析认为,“这些粉丝对品牌呈现了宗教般的狂热。由于粉丝的这种包容甚至纵容,行业当中出现了一些如‘车规级纸巾盒’等让人啼笑皆非的新名词。一些汽车企业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也被拿出来进行营销,相反,应当视为底线的事关安全的问题,被消解、被营销噪声淹没。”
小米YU7的订单狂潮,无疑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一次现象级的“流量盛宴”。然而,这场盛宴也清晰地暴露了行业的隐忧:超长交付周期引发的用户焦虑,竞品间非理性的“截胡”,以及产能供应链面临的极限挑战。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流量狂欢之下,“粉圈化”趋势可能模糊安全底线,使营销噪声淹没对产品本质与行业良性竞争的关注。
这提醒我们,在拥抱创新与流量的同时,汽车产业更需要敬畏产品、夯实体系、保障用户权益,才能在短期热度之外,赢得可持续的长期发展。
推荐阅读
文:马鑫 编辑:齐萌版式:刘晓烨
喜欢请点亮分享、点赞、在看
给小编加个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