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下雪,北京就变成了北平。这些天,沙尘暴侵袭京城,这句话也可以改一下:
一下沙,北京就成了楼兰。
4月11日8时,北京城六区PM10平均浓度1256微克/立方米,达到严重污染水平。不过,这次的沙尘天气的强度还弱于二十天前那次。3月22日凌晨6时,北京平谷空气质量监测站PM10已经达到4964微克/立方米。毫不夸张地说,深呼吸一口,绝对是满口沙土味道。
从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这两天北京的天空已经变成土...,一些标志建筑在风沙中只剩轮廓。很多北京人吐槽,又开始吃土了。
朋友圈里,最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评论是这个:今日是北京25节气之一,立沙。立沙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民间有立沙天吃土的习俗。立沙节气,应戴眼罩口罩,宜沐浴,更衣,洒扫,忌出行。
这场沙尘暴波及范围很广,最远已经到达长江以南。4月11日下午,“沙尘暴抵达南京”都上了热搜。当然,和历史级别的沙尘暴相比,这次的还只是个小弟弟。2000年4月的一次特大沙尘暴,一度影响到了台湾。
印象中,本世纪以来,北京很少如今年这般频繁下沙。上一次亲历北京沙尘暴,大约是2012年3月初,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那么可怕的天气。晚上出门,路灯的灯光似乎都被遮蔽了,路边的车身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土,往天空望去,一缕缕絮状物从天而降,能见度不超十米,火星大概也不过如此吧。
幸好如此恶劣的天气,全年下来并没有几天,否则北京早就不适合做首都了。
为了治理北方尤其是首都春季的沙尘天气,国家花了很多钱。1978年和1999年,分别开展的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项目和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效果。1960年至1980年,我国每年遭遇沙尘暴的天数几乎都在20天以上。2010年后,这一数值降到低于5天。
然而,最近几年,北方沙尘天气频次又出现了小幅回升,这是不是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新一轮的沙尘活跃期?
北京的沙尘暴来源,主要有北方和西北两个路径。北方路径的沙源是从蒙古国东部,经内蒙古中东部直接下来。而西北路径的沙源则是从蒙古国西部、内蒙西部或者新疆过来,这中间包括蒙古国西部戈壁、我国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
这次也不例外。
4月11日上午,在中国气象局举行的媒体通气会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桂海林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今年的沙尘天气从沙尘源来看,基本是由蒙古气旋带来的大风导致出现沙尘。在途经我国时,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有沿途沙尘补充。所以沙尘源实际上是蒙古国加我国的共同作用。
因为涉及跨国治理,要想根治沙尘暴,难度极大。要想挡住这股自带金戈铁马之气的沙尘暴,和想防住当年的蒙古骑兵一样难,哪怕我们拥有400万平方公里由“三北防护林工程构成的“绿色长城”。
蒙古国曾有80%的国土被草原覆盖,但目前约70%的草原已经遭到破坏。除去开矿和气候变化,导致蒙古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蒙古是全球第二大羊绒生产国,羊绒供应量约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显示,从1990年到2020年,蒙古国的牲畜数量增长了三倍,远超草地的承受能力。
阻止北京沙尘暴的唯一办法就是阻止蒙古国牧民继续过度放牧,从而阻止蒙古草原继续大面积荒漠化。
但要怎么才能让他们停止过度放牧呢?目前来看,很难阻止,因为这涉及到文化和经济问题。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也成了蒙古国的头疼事。去年,蒙古国总统访华,两国还就此签署了一份共同治理文件,加强荒漠化治理、气候变化领域内的合作。蒙古国方面表示,将学习中方经验,全面启动“十亿棵树计划”,并希望专家能够亲自到中国的治沙现场进行考察学习,将中国的治沙经验带回蒙古国。
就算能将十亿棵树种成,那也是起码十年后的事。
国境之外的沙源难治理,国境之内的沙源总可以治理好吧?也不尽然。
当年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现象严重,沙进人退。后来为了治理环境,1999年开始实行退耕还林。二十年间,西北地区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三年前,我曾深入黄土高原和河西走廊考察。现在的黄土高原早已大变样,夏秋季节,到处葱绿,瓜果飘香,非常宜居。我还去过沙漠深处的甘肃武威市民勤县。那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如果民勤失守,两大沙漠将合二为一,更难治理。因为不进则退,一旦全面沙化,民勤人只能整体远走他乡。所以,一代代民勤人用毕生心血守护着家园,顽强地与沙魔斗争,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民勤也嬗变成“塞上绿洲”。
但是有些地方,为了经济利益,人为砍伐防护林,相当于直接在沙尘暴里添了不少沙子。
2020年,国家提出“退林还耕”政策,本意是保护耕地面积,筑牢耕地红线。通过将在之前在耕地上种植的树木、挖掘的鱼塘等,进行砍伐和回填,确保耕地正常使用。但是在实际落实中,一些地方把“退林还耕”变成了一个硬性指标,甚至为了套取国家补贴,利益熏心到大肆砍伐原先用来防护风沙的山林,人为导致水土流失。
2021年1月,经济参考报刊发一篇题为《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敦煌防沙最后屏障几近失守》的报道,指出甘肃敦煌这条西锁沙龙、东保绿洲的防风固沙生命线,近十余年来持续遭遇大面积“剃光头”式砍伐,万余亩公益防护林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由此人为撕开一道宽约5公里的库姆塔格沙漠直通敦煌的通道。
为什么好不容易建成的防护林惨遭砍伐?无一例外,都是为了钱,要么是骗补,要么是改种经济作物。三北防护林建设于1978年,那一年也是中华民族重新腾飞的起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国家越来越有钱,投入越来越大,三北防护林得以逐年扩大,中国西北国土也得以逐年绿化。45年过去了,世界和中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以为不可能发生的事一再发生,连沙尘暴都跟着起哄,提升了强度和范围。如今发展经济压力很大,有些地方会不会动歪脑筋?
越是困难时期,越不能瞎折腾。不能忘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初心,也不要忘记毁林开荒的教训。要切实坚持大粮食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而不是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否则,生态文明就会毁于一旦,带来灾难性后果。
这也是借着沙尘暴,说几句看似题外话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