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皇家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的南海改道事件,成为2025年全球军事与地缘政治的标志性转折。这艘6.5万吨级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原计划于7月初进入南海执行“自由航行”任务,却在6月30日结束新加坡停靠后突然转向巽他海峡,绕行前往澳大利亚。英国《每日邮报》等媒体披露,军方内部人士承认此举是为避免“刺激”中国——当时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正计划访问香港,并具备随时南下南海实施反制的能力。这一决策引发英国国内舆论哗然,英媒痛批其为“皇家海军百年未有之退缩”,社交媒体上更涌现“没实力就别挑衅”的嘲讽浪潮。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改道距离山东舰宣布访港仅48小时,而中国南海舰队已通过侦察系统实时掌握英舰动向,凸显对南海态势的绝对掌控力。事件背后折射出英国海军的深层困境:自冷战结束以来,其海军规模缩减70%,军费捉襟见肘,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的建造曾多次因预算问题推迟,F-35B舰载机维护困难且数量不足,远洋作战能力备受质疑。
军事层面的实力差距是英国退让的核心原因。尽管“威尔士亲王”号与山东舰同为滑跃式常规动力航母,且前者搭载的F-35B隐身战机在单机性能上优于山东舰的歼-15,但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悬殊令英方望而却步。山东舰依托南海岛礁基地群、空警-500预警机(探测范围400公里)及可快速驰援的歼-20陆基战机,构建了立体防御网络;其歼-15D电子战飞机能对英舰雷达实施全频段压制,而F-35B因短距起降模式限制,载弹量与作战半径大幅缩水。更关键的是,英国航母编队存在结构性短板:45型驱逐舰仅6艘且半数因动力故障闲置,补给舰不足导致持续作战能力存疑,此前F-35B在印度洋故障滞留12天已暴露战备缺陷。相比之下,中国海军已形成以山东舰、055型驱逐舰为核心的现代化舰队,神盾舰数量达40艘,是英国海军的7倍,且南海岛礁建设提供了战略支点,使“主场优势”转化为压倒性战力。英国前军官的评论一针见血:“皇家海军连船模都不敢摆进南海了”,历史对比更具讽刺性——1840年英国舰队曾以武力叩开中国大门,如今却在同一海域因忌惮反制而改道,英媒感叹“时代已变”。
这一事件深刻揭示了全球海权格局的重塑。中国通过山东舰、055型驱逐舰及南海岛礁的协同部署,已构建起区域拒止体系,使西方“自由航行”行动的风险成本陡增。未来,随着003型航母与歼-35舰载机的服役,中国在南海的战略主动权将进一步强化,而英国等国的类似行动或将更多转向“象征性存在”。从更广维度看,此次改道暴露了英国在亚太战略的尴尬:既想通过AUKUS联盟和航母巡航在中美博弈中分一杯羹,又因实力不济难以承受正面冲突。对中国而言,山东舰未出港便迫使对手退避,堪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既提升了国际形象,也巩固了南海作为战略核心区的地位。历史学者指出,这一事件与1949年紫石英号事件形成闭环——从“西方列强随意进入中国内河”到“中国海军威慑逼退英国航母”,标志着海权力量对比的根本性逆转。正如布鲁斯·琼斯在《统治浪潮》中所强调的:“控制海洋者控制命运”,中国正通过海军现代化与战略耐心,重新定义21世纪的海洋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