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腾讯企鹅号独家合作内容,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原创漫画,欢迎分享
编后语
荆轲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刺客,为后世所关注,世人或赞其悲壮之举,或予其同情之心,但很少人真正进入过荆轲的内心。
在《刺客列传》中,共出现了五个刺客。在司马迁对前四个刺客形象的塑造上,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四人有着超越凡俗的特质。他们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完全依附于所从事的事业和所皈依的信仰之中,整个形象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刺客的符号化。曹沫的当机立断、豫让的忍辱复仇、专诸的忠诚勇敢、聂政的大义大勇这些特点都非常纯粹。这些可以看做是司马迁对于刺客精神的归纳。
这些刺客精神没有在荆轲身上表现出来,恰恰相反,荆轲的不少行为有违侠的特征:一是回避正面争斗,缺乏刺客的血性和尚武精神;二是遇事优柔,缺乏士为知己者死的特质;三是对物质享受欣然接受,缺乏刺客的超脱;四是甚至为达目的而牺牲他人(樊於期),违背了最基本的道义。
对原初文本的细读,我们会发现,狂放、优柔的荆轲不像一个刺客,而更像一个游士。问题来了,《刺客列传》总共5000多字,而荆轲占了3000多字,司马迁为什么要这么做?
司马迁从学过董仲舒,董仲舒是公羊家。公羊家讲究微言大义,司马迁的《史记》也很讲究“书法”,兵败自刎的项羽位列“本纪”,殷商遗民伯夷叔齐位列“列传”之首,这种谋篇布局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那么,司马迁不把荆轲塑造成一个标准单一的刺客,而是塑造成一个复杂、立体的历史人物,是否在表达自己对刺秦事件的思考?!
如果杀死秦王,会引发秦国内乱吗?
这涉及到秦国的制度和天下形势。秦自孝公变法后,逐渐采取了嫡长子继承制。嬴政终其一生都没有立后,不存在“嫡子”,但儿子倒是很多。荆轲行刺时,嬴政33岁左右,“少子”胡亥可能已7岁,按嬴政掌权的年龄估算,长子扶苏则至少在11岁以上,而嬴政自己登基时也不过13岁。
如果荆轲刺秦成功,按秦人“立壮”的传统,扶苏很有可能登基。吞并六国是秦国几代君主的国策,军功阶层也不会因小扶苏“为人仁”或偏向儒家而罢手,这样便可能出现一个由丞相昌平君和扶苏生母辅佐下的小秦王,继续完成吞并六国的煌煌霸业;而与秦有“君父之仇”的燕国,肯定逃脱不了被碾碎的命运。
或许有人会说,荆轲刺秦前80年(前307年),秦武王死于心爱的举重事业后,秦王室曾发生短暂的王位之争,甚至引发“季君之乱”,所幸被秦宣太后(芈八子)等迅速平定,秦国才躲过一劫。
若嬴政被杀,这种局面会不会重演、秦人的帝业会否中断呢?应该不会。秦武王没有孩子,有继承权的弟弟们却已成年。而荆轲刺秦时,嬴政的同母弟长安君成蟜12年前早已因叛秦降赵被诛杀。也就是说,当时基本不存在能与扶苏竞争的王位继承人。在加上商鞅变法后,秦国本不强大的公族势力早已被打垮,王权至上的政治体制已经牢固确立。曾趁嬴政年幼而擅权一时的吕不韦和嫪毐集团,此时也早已被消灭。这时,如果真有什么势力试图上台,最佳的做法恐怕还是拥立年幼的扶苏,用六国君臣的脑袋来作为日后持续掌权的政治资本。所以,即便刺秦成功也难改变历史走向。
在那一个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的久远的日子后,荆轲的知交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不中而死。司马迁的这种叙事安排,加强了荆轲刺秦的悲剧蕴味——即使无法改变什么,但还是要去做。
参考文献
罗先文《秦和西汉皇位继承问题研究》
聂新民《秦王子婴其人—兼论秦的公族与宗室》
贺靓艳 杨燚锋《秦丞相新证--兼析“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的句读》
赵沛 《秦宗室人物论》《试论秦的社会与宗室》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西汉 刘向(编定)《战国策》
佚名《燕丹子》
“中小学语文系列”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