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剧里,常见人力三轮车,只一招手,叫声车夫,车夫就会麻利地一拉刹车蹬转轮子往乘客的跟前赶,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打的”。
铃铛敲得叮当响,纯脚力踩踏板的师傅,最怕人多、上坡、乘客重得慌。
从事人力三轮这个行业的多是四十岁到五十岁的中年男子,在交通工具比较缺乏的年代,人力三轮为城市交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1年,成华区人力三轮车公司成立,隶属成华区交通局管理。当时,全区共有人力三轮车12260辆,从业人员12260人。
1997年,人力三轮车的运营数量和从业人员锐减,有人力车6268辆,从业人员6268人。
1998年,成华区人力三轮车公司改制,营运人员划转为个体经营户,每年上缴一定比例管理费。
这时候,人力三轮车主要在城区、城郊从事散货、顾客短途转运。
区域内,不设人力三轮车站(点),只对营运区域和营运时间做出相应规定。具体的车费,由双方达成口头协议,搭载乘客到达指定地点后,再由营运人员出具人力三轮车经营专用票据。
城市在发展,物价也随之上涨。1991年,人力三轮车起步价为1元,到1998年起步价涨了一倍。2005年的时候,根据地域的不同,起步价上调到2至5元。
成都的城市进程化发展有目共睹,城区环境不断改善,加上出行交通工具的选择呈现便利性、多样性,人力客运三轮车营运已与城市市容、道路交通安全等不相适应,大约在2007、2008年间,人力三轮车慢慢退出了营运市场。
现在,只一些流动的水果、小吃摊贩,在城市边缘和城管绕着圈,诚然,一些景区尚存人力三轮车体验项目,市区道路上再看不到载人人力三轮车了。
上个世纪末,三五个等待生意的车夫,把车停在街角闲聊的情景,只会在文艺镜头里出现了。
他们都衣着简朴,他们都风尘仆仆。座上是南来北往的乘客,脚下是不改昨日的生活,风里雨里,撑起家庭的梁顶。
文/远近
图/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