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知识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庆祝。2024年的七夕节是公历的8月10日,这一天充满浪漫与传说。
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星宿崇拜,人们将天上的牵牛星和织女星赋予了浓厚的情感色彩,相传这两位星宿化身为人间的牛郎和织女,因相爱而被银河隔开,每年只能在七夕这一天通过鹊桥相会。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仅成为了七夕节的核心内涵,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对牛郎织女的天象有所认识,在东汉时就出现了人格化的描写:“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中国人讲究吉祥如意,视“七”为圆满。“七”还与“妻”谐音,因此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相应的民俗活动富含女性气质。
先秦时期民间便流传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因为两人故事带有的悲剧色彩这一时期七夕节被视为凶时恶日。关于七夕节的具体起源,不同学者各执己见。部分学者认为汉代以前七夕就已经出现,只是不一定在七月七日,可能在七月朔日。但七夕节大致在汉代才完全成型并正式成为一个节日是学者间的一个基本共识。相传七夕节最初是为了纪念民间一个被称为“七姐”的织女,织女被民众视为纺织女神,是女孩儿们崇拜的对象,所以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技艺。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是古代文献中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魏晋南北朝,七夕节较之汉代在上层社会更加盛行,在南朝民间和北朝也都有了一定的传播。这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汉代诗赋中七夕及牛女传说只是偶尔出现,随着魏晋南北朝诗歌创作的兴盛,七夕题材频繁出现在上层文人的诗文中。魏文帝曹丕,西晋陆机、潘尼,南朝宋颜延之、谢灵运、谢惠连、谢庄、鲍照,南朝齐谢朓,南朝梁庾肩吾、刘孝仪,南朝陈江总等人,均有以七夕或牛女传说为主题的诗歌流传于世,如谢灵运《七夕咏牛女》诗等。
隋唐至宋元是古代七夕节发展演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七夕节经历了隋唐五代的蓬勃发展、两宋时期的极致繁华并在元代走向稳定地传承,其在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历史变化和阶段特征。隋唐五代,七夕节更为统治者重视,正式成为盛大的皇家节日。且在唐代诗文中留下大量印记,在节日与文本的互动中加强了与男女情爱和现实政治的联系。此外,唐代七夕将与“巧”有关的节俗发展到了极致,乞巧成为唐代七夕中占据优势地位的节俗。
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此天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宋代将七夕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宋代七夕节摆脱了以往以“乞巧”、“祈星”为主的单一形式,具有了多元复合节日的性质,七夕跨越阶级、性别、民族和地域而存在。在民间,宋代七夕节高度大众化、娱乐化、商业化,普通民众尤其都市市民成为过七夕的主力。在庙堂,宋代七夕节正式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完成了正统化、规范化、合法化的历史性转变。至于元代,从史书、方志和文学戏曲作品中均能找到与七夕有关的记载,尤其是元杂剧,大量引用牛女传说,虚笔中折射出现实。元代之前,七夕几乎在每个朝代都衍生出了新的主题和节俗,元明清三代这种情况几乎罕见。自元代始,七夕节的节日主题及主要节俗几乎不再发生重大变化,其发展态势由元代之前的动态发展、与变向明清的稳定同一转化。
清中期后,传统七夕节开始由盛转衰。清嘉庆年间,已有乞巧等风俗式微的记载。民国时期,七夕活动逐渐衰落的报道屡见于书籍和报刊。新中国成立之后,多个地区民俗资料中表明“此俗现已绝迹。”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节日的普及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全球发展的文化产物,也成为了现代人生活的日常。七夕节逐步现代化,并被潜移默化地打上了“中式情人节”的标签。
总的来说,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鼎盛于宋元,丰富于明清。
七夕节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核由民俗文化、爱情追求、创新热情与民族自豪共同构成。七夕节为我们提供了厚重的文化遗存,包括爱情观、劳动观、进取精神、道德观、责任感等,是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节日重振的典型之一。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甘肃西和乞巧节习俗被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广东天河、浙江温岭两地的七夕习俗被列入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湖北郧(y?n)西七夕习俗被列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对亚洲邻国也有影响,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
在七夕节这一天,民间流传着许多富有特色的习俗,这些习俗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各具深意。
(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