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卷尺哥看到网络善治的力量,深圳“卷尺哥”走红,城市治理就该不惧“挑刺”

摘要

中青评论

关注发展细节、耐心倾听民意,不断推动城市向更舒适、更安全、更可亲、更可爱的方向迈进。

“趁这棵树还没有壮大,能挪开就最好”“宽度48厘米的天桥坡道,能不能过婴儿车”“我就想知道,这限宽柱若导致我们的脚受伤,谁来负责”……最近,深圳的一位小哥火了。两年来,他带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的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挑刺”,被网友戏称为“卷尺哥”“深圳多管局局长”。

从卷尺哥看到网络善治的力量

“卷尺哥”反映情况整改前后

据报道,“卷尺哥”已经累计发布了千余条视频,内容涵盖随时可能砸到人的“危墙”、设计不合理的斜坡、被树枝挡住的路牌、有安全隐患的井盖等。其视频中,不乏直指问题要害的犀利言辞,也提出了不少具体改进建议。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卷尺哥”所到之处、所指之弊,件件有落实,大多数问题都被有关部门“秒整改”,而没有遭遇推诿、扯皮。网友们在点赞“卷尺哥”较真精神的同时,也对当地有关部门“积极听劝”的做法表示肯定。

骑行道上“横生”大树或电线杆,周边人来人往的“危墙”随时可能坍塌,过于狭窄的天桥坡道让带娃家长、残障人士面露难色,本该嵌在道路里的光缆标牌却有一端高高翘起……日常生活中,人们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市政设施问题。

这些问题看上去似乎是不起眼的小事,却往往潜藏着不容忽视的安全隐患,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特别是一些地方盲道连续性与通畅性不佳、轮椅坡道存在高差、无障碍通道通行净宽不够等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老年人、残障群体的出行安全及便利,尤其需要被“挑刺”。

此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李迪华曾用“与人为敌”几个字,精辟地概括这些“自带bug”的城市设计漏洞。而不管是李迪华“要睁大眼睛去看,去感受”“敢于说出自己的不舒服”等呼吁,还是如今“卷尺哥”紧盯城市细节处的监督行动,其实都传递了同一种理念:推动市政设施更加科学合理、更为人性化,需要更多这样直指问题的“较真”声音。

客观而言,城市建设需要兼顾历史与现实、规划设计与施工维护等多重维度,很多时候难以在最初预估所有情形、一步到位,有时设施的损耗、危险角落的产生等也无法被及时发现。以“卷尺哥”最近反映的,当地某交叉路口路面坑洼严重、斑马线模糊不清问题为例,经当地有关部门调查,这主要是由于重型货柜车频繁掉头转弯,长期承压导致的。类似情况,的确难以预先防范。

不过,现实情况越是千变万化、复杂多样,就越需要建立常态化、高灵敏度的意见反馈机制,让民众能随时指出问题,继而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对于“随手拍”后总能“秒整改”的经历,“卷尺哥”自己也调侃:是不是哪位领导“盯着我的账号”?对此,深圳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方面的回复是,并没有“盯着账号的领导”,但有一套“看得见民意的系统”。当地从去年起就探索“未诉先办”,全网提到的关于深圳大大小小的事项,无论是建议类的,还是诉求、投诉,都会被作为线索征集,经过核实后建立工单跟踪闭环。这种闻过则改,愿意倾听建言并解决问题的姿态,更符合人们对服务型政府的期待。

当然,对于相关意见反馈系统,一些更细化的问题也值得被进一步探索。比如,各个部门的人力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怎样设置科学的评估机制,优先筛选出最让民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并依据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序加以解决?再如,怎样从就事论事地办好一件事,向发现根源问题、办好一类事转变?这些都考验着城市的精细化治理能力。

总之,建设文明城市的关键,不仅在于完成某些特定指标,更在于以谦抑、包容、温和的姿态,关注发展细节、耐心倾听民意,不断推动城市向更舒适、更安全、更可亲、更可爱的方向迈进。城市治理就该不惧“挑刺”,包容更多像“卷尺哥”这样的较真声音,正是文明发展的一种折射。

撰文/任冠青

编辑/杨鑫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