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呈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年轻人出现脖子不舒服,当患者就诊拍X片后,经常会看到检查报告上写着:“颈椎生理弯曲变直”。很多患者都非常关心”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是什么意思,严不严重?需不需要治疗?怎么去预防?
本期我们就来详细学习学习。
什么是
生理曲度变直?
正常生理状态下颈椎受后方肌肉韧带的牵拉,会呈现前凸状态,正“C”形,拥有一定的曲度,范围约为31?~ 40?。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够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但由于长期坐姿、睡姿不良、低头玩手机等不良姿势,颈后部的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椎间盘弹性、颈椎前方、后方的肌肉及韧带良好的张力减退,可导致颈椎的前凸逐渐消失,甚至变直,我们便称之为“颈椎曲度变直”。
生理曲度
变直的危害
降低了对头部的震荡;
使颈部软组织及筋膜发生改变,容易出现颈部僵硬,正常活动受到限制;
压迫相关神经,容易产生上肢酸痛、肢体麻木等现象;
增加黄韧带肥厚、钙化、骨质增生等风险,诱发颈椎间盘突出;
使椎动脉受压,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导致血压忽高忽低、头晕头痛、心慌、睡眠不佳等。
Part.1
改变不良姿势是第一步
无论是工作还是娱乐,我们都应尽量保持双肩后展,躯体正直,眼睛平视手机或电脑屏幕。
Part.2
活动颈部少不了
长时间工作时,提醒自己定时抬头向远方眺望、做颈椎操,避免颈部肌肉疲劳。每工作30分钟要适当活动颈部5分钟。下面介绍几个锻炼颈椎的方法。
颈部对抗练习
毛巾卷成条状,放在颈椎后侧往前拉,并将头往上抬,毛巾用力的方向也要随着头往上抬并往下放,30次为一组。
俯卧颈屈伸锻炼
俯卧将头悬于床外,下巴收缩,使头往上抬,维持10秒,再重复一次。
单侧颈屈伸锻炼
坐直,一手置于臀下,一手绕过头部放在耳朵上方,将头往一侧拉伸,维持10秒,重复3次。第3次拉伸之后,用力地回到中间。对侧同理。
Part.3
枕头很重要
研究显示,我们每天大概8小时颈椎是在枕头上度过的,所以枕头一定要舒适。枕头不宜过高或太软,应一拳高度,使枕头与肩同高,枕芯宜有一定的硬度和透气性,颈部应充分接触枕头并保持略后仰。
科室及专家介绍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黄埔医院骨伤二科(脊柱及骨质疏松专科)是一支技术全面、临床经验丰富、秉承优良中医药传统理念的高水平医疗队伍,在国内知名骨伤科专家、学术带头人刘军教授、许学猛教授引领下,脊柱专科各项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现开设床位34张,医生10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广东省名中医2人,广东省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2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科室老中青三代医疗专科人才配置合理,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在脊柱专科负责人张宇主任带领下,专科发展的主要方向是中西医防治脊柱脊髓相关疾病及骨质疏松类疾病,充分传承发扬岭南“肌骨同治学术流派”中医骨伤科特色,内外兼治,肌骨心并重;广泛开展最前沿脊柱内镜技术,全面诊治脊柱退变性疾病、脊髓损伤、脊柱骨折、脊柱结核、脊柱肿瘤、骨质疏松性骨病等骨伤科常见病、多发病,取得优异临床疗效。
专科特色
脊柱相关疾病的阶梯疗法:颈肩腰腿痛的中医特色保守治疗、脊柱微创手术治疗。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科室运用最先进的椎间孔镜、UBE内镜、经皮射频消融技术,开展镜下髓核摘除、镜下椎间融合、滑脱复位等脊柱微创手术。
骨质疏松性疾病: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特色保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骨折的PKP、PVP微创手术治疗。
颈椎外伤的手术治疗及中西医结合特色治疗。
胸、腰椎骨折及脊髓损伤的手术救治和神经功能康复。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脊柱侧弯、后凸畸形矫正;脊柱肿瘤的切除与重建。
常见骨科疾病术后一体化康复治疗。
四肢创伤、骨折和运动损伤的治疗。
特色治疗
科室秉承中医特色,在“肌、骨、心”同治学术思想指引下,运用传统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手段治疗各类骨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科室主要开展的中医特色治疗有:手法正骨夹板固定、中药离子导入、刮痧拔罐、中药穴位注射、中药热奄包、贴敷疗法、中医推拿按摩、中药蒸汽熏蒸疗法、中、低频药渗、臭氧治疗、颈椎牵引、腰椎牵引、小针刀治疗、温热整脊等。
人员简介
刘军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院长
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主任中医师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广东省首批“医学领军人才”、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院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骨伤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东分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骨与关节退变及损伤研究团队负责人,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北京罗氏正骨)继承人,岭南骨伤科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卫健委“手术机器人临床应用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技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质疏松学组委员,粤广澳大湾区骨关节疾病研究中心副主任委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各级课题20余项,主编学术和科普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168篇(其中SCI收录42篇)。获国家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7项。获中华中医药学会2006年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2017年中青年创新人才及优秀管理人才奖和4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奖,获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项目2018年度“创建工作优秀团队”奖和“个人技术创新”奖等各类奖励25项。主持制订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骨伤科临床指南6部。主编“十三五”、“十四五”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2部。
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各种疑难骨关节病和脊柱疾病。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肩袖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梨状肌综合征、髋膝骨关节病、膝关节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陈旧性踝关节扭伤、老年性骨质疏松、痛风性关节炎、顽固性软组织(肌肉、腱鞘、韧带、滑囊)劳损性疾病等。
许学猛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副院长
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医学硕士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国家卫健委百姓健康电视频道“医德风范--2020卓越成就”奖获得者、“邓铁涛中医医学奖”获得者、中国民族医药协会健康科普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和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广东省首批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广东省首批及第三批名中医师承指导老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研究成果奖有“中医药特色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系列临床研究”获200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骨筋肉并重特色治疗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研究”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骨科下肢侧卧位手术牵引架的研制与临床应用”获200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另获得1999年度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1998年度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现主持在研省部级课题3项(经费4百多万),拥有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9篇,主编专著7部。
擅长:从事骨伤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创立肌骨并重学术流派:骨筋肉并重理论和肌骨同治疗法,2019年成功将“肌骨同治疗法"申报为第七批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获受第七批广州市“非遗”“肌骨同治疗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擅长诊治颈椎病、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四肢骨关节痛、骨质增生症、骨质疏松症以及风湿性、类风湿性、痛风性关节炎等。此外,对各种创伤、骨折疾病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宇
黄埔医院骨伤二科负责人
主任中医师、特需门诊专家
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
第五届羊城青年好医生。毕业于南方医科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曾于清华大学医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为脊柱退变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擅长微创脊柱内窥镜治疗各种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颈椎病,微创通道技术治疗各类型脊柱骨折;同时中医药保守治疗颈、肩、腰腿痛。主持广东省自然基金及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厅局级基金项目4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对于黄韧带增生肥厚诱发腰椎管狭窄症的基础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率先发现PDGF-BB因子是参与黄韧带纤维化的关键因素,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在Spine、Cell Physiol Biochem等杂志,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20篇。
学术任职: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医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脊柱外科委员会青年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脊柱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脊柱疼痛与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与相关疾病分会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健康宣讲团专家组成员。
出诊时间地点:周一上午(门诊综合楼406诊室),周三上午、周四上午(门诊楼211诊室)
尤冬春
主治中医师
中医骨伤学硕士
毕业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现为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特色疗法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脊柱专委会微创学组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在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9篇,主持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骨伤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脊柱骨折、骨质疏松症、骨质增生、肩周炎、膝关节退行性变等引起的颈肩腰腿痛及四肢骨折等骨科常见病、多发病。
出诊时间地点:周一上午、周三下午、周六上午(门诊楼211诊室)
郭伟锋
主治中医师
中医学硕士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师从我院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刘军教授,从事骨科疾病临床诊疗工作10余年,熟练运用中西医结合手段治疗骨科常见疾病,尤其擅长采用微创技术治疗脊柱退行性变、创伤性疾病。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专科论文,参与多项省中管局课题研究。
出诊时间地点:周一下午(门诊楼211诊室),周三上午、周五下午(门诊楼112诊室)
胡飞
主治中医师
中医骨伤学硕士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广东省临床医学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第一届青年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会”第二届青年委员;曾专门从事运动损伤与关节相关疾患临床工作,擅长微创镜下治疗肩、肘、腕、髋、膝、踝等相关运动损伤疾患,率先在我院黄埔院区独立首次开展了膝关节镜、踝关节镜相关手术;并逐渐开展了关节镜下胫骨前髁间棘撕脱骨折钢丝固定、前交叉韧带重建、肩袖修补等手术;对常见基础骨科疾病具有多年临床经验。
出诊时间地点:周一下午、周三下午(门诊楼112诊室)
陈欢
主治医师
医学硕士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微创脊柱内镜专家。擅长微创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椎体滑脱、脊柱骨折、脊柱结核、感染、翻修等颈肩腰腿痛脊柱骨科疾病。精通国际先进的椎间孔镜、UBE和MED脊柱内镜技术、经皮骨水泥椎体成形术、经皮低温射频消融术、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及选择性神经根阻滞等。对传统的脊柱外科技术如ACDF、ACCF、单开门、PLIF及TLIF亦有丰富的经验。以第一作者在微创脊柱外科领域发表SCI1篇,中文核心期刊3篇。
出诊时间地点:周四下午、周日上午(门诊楼211诊室),周五上午(门诊楼112诊室)
刘幸明
中医师
中医骨伤学专业型硕士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先后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参与省级课题2项,拥有国家级专利1项。擅长保守及微创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脊柱椎管狭窄症、多发骨折创伤,擅长运用中医正骨手法治疗四肢骨折、脊椎退行性变、关节退行性变疾病。
出诊时间地点:周二上午、周四下午(门诊楼112诊室)
吴荣海
医师
医学硕士
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期间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椎管狭窄、腰腿痛以及脊柱、四肢创伤骨折等相关疾病。
出诊时间地点:周二下午(门诊楼112诊室),周五上午(门诊楼211诊室)
张寅
康复治疗师
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曾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习,擅长脊柱、四肢等骨科手术术后康复训练指导、术后淋巴手法消肿,擅长肌肉牵伸与松解、Maitland关节松动术、Mulligan动态关节松动术、龙氏治脊复位等手法及运动疗法治疗颈椎病、腰部疾病等疼痛。
出诊时间地点: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
图文:骨伤二科吴荣海
审核:张宇
编辑:李倩
责编:岑孟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