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王健林为何不断抛售资产,断臂求生还是卖血续命?王健林再卖48座万达广场背后:400亿债..

点击蓝色文字关注⇧“了了观观”

2025年5月,万达集团创始人王健林再次登上热搜——他以约500亿元的价格出售了48座万达广场,接盘方包括太盟资本、腾讯、京东等财团。这是自2023年以来的第四次大规模抛售,三年累计卖出超100座核心资产。曾经的“商业地产之王”,为何沦落到“卖楼还债”的境地?万达的债务黑洞究竟有多大?轻资产转型是救命稻草还是饮鸩止渴?本文将深度解析王健林的债务困局与转型迷思。

一、债务冰山:400亿短期压顶,总负债仍超3000亿

王健林的债务压力已到了火烧眉毛的程度。

短期债务缺口巨大:2025年万达到期的债务约400亿元,但账上现金仅116亿元,缺口高达284亿元。即便此次出售广场回笼500亿元,仍需优先偿还年内到期的200亿元公开债本息,剩余资金对后续债务覆盖能力有限。

总负债仍处高位:万达总负债虽从2017年的6000亿降至不到3000亿,但短期债务与长期负债交织,叠加对赌协议触发的180亿元回购款,偿债压力长期化。

股权冻结雪上加霜:王健林名下累计被冻结股权达4.9亿元,核心子公司北京万达文化产业集团80亿元股权也被冻结,进一步限制其融资与资产处置能力。

金句:如果说恒大是“躺平式暴雷”,万达则更像一场“马拉松式自救”——卖得越多,资产越少,但债务却如影随形。

二、抛售逻辑:从“断臂求生”到“卖血续命”

万达的资产抛售已从战略调整演变为生存必需。

核心资产流失:巅峰期万达拥有500多座广场,如今仅剩约300座自持,且其中60%已归属合资公司(王健林持股40%)。此次出售的48座广场多位于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年租金回报率6%-8%,本是优质“现金奶牛”,却被迫低价变现。

对赌协议连环爆雷:2021年万达商管与投资者签订协议,承诺2023年前港股上市,否则需回购380亿元股权。因上市失败,融创、苏宁等追讨超180亿元,直接触发股权冻结与司法追偿。

轻资产转型的悖论:万达试图通过输出品牌管理“轻装上阵”,但租金收入因消费疲软同比下滑12%,管理费仅覆盖资本支出的50%。卖楼虽缓解短期现金流,却削弱了长期造血能力。

数据对比:2023-2025年,万达累计出售广场超80座,回笼资金超千亿,但债务仅下降约30%。卖资产的速度,赶不上利息滚雪球的速度。

三、转型困局:轻资产模式能否扛起未来?

王健林的轻资产战略正面临三大拷问:

品牌价值稀释风险:轻资产项目占比超60%,但第三方合作方运营能力参差不齐,可能损害万达广场的统一形象。

盈利模式单一:依赖租金分成与管理费,抗周期能力弱。2024年净利润97.79亿元,同比下滑11.6%,转型成效未达预期。

竞争加剧:华润万象生活、龙湖天街等同赛道玩家加速布局,万达的运营优势被逐渐追赶。

行业警示:商业地产黄金时代已落幕。电商冲击、消费降级、政策收紧三重压力下,万达的困境是行业高杠杆模式崩塌的缩影。

四、未来生死局:上市、控制权与信任危机

万达的破局之路布满荆棘:

港股上市成关键:若珠海万达商管仍无法上市,或将触发新一轮资产抛售,甚至导致控制权旁落。

资本信任危机:信用评级下调、融资利率飙升至15%,资本市场对万达的耐心正在耗尽。

王健林的“底线”人设:虽坚持“不烂尾、不欠薪”,但公众舆论分化。支持者赞其责任感,质疑者斥其“战略失误”。

专家观点:“轻资产转型需与数字化结合。腾讯、京东入局或带来智慧零售改造,但数据整合与生态协同绝非一日之功。”

中国商业地产的“王健林样本”

王健林的挣扎,映射了中国房企在宏观经济调整期的集体阵痛——过度依赖杠杆扩张、行业周期误判、转型路径模糊。卖楼还债或许能暂缓危机,但真正的出路在于重构盈利模式与资本信任。若轻资产故事无法兑现,万达或将沦为资本博弈的棋子。正如网友调侃:“老王的小目标,从赚1个亿变成了还400亿。”

互动话题:你认为王健林还能靠“卖卖卖”撑多久?轻资产是商业地产的未来吗?评论区见!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亮推荐,与君共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