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气象日?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世界气象组织成立的纪念日,为每年的3月23日。1960年6月,世界气象组织通过决议,从1961年起将公约生效日,即3月23日定为“世界气象日”。世界气象日旨在让各国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气象组织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气象工作的重视和热爱,推广气象学在航空、航海、水利、农业和人类其他活动方面的应用。
世界气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称国际气象日,是联合国专门机构——世界气象组织(WMO)为纪念其成立而于1960年设立的全球性纪念日。时间定为每年的3月23日。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创始国之一。
每年的世界气象日都会确定一个主题,成员国都会在这一天举行活动,目的是广泛宣传气象工作的重要性,应对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等各种挑战,提升防灾减灾能力以及推动气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气候愈发异常,各种气象灾害频发。在这种大背景下,气象预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今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是“携手缩小早期预警差距”,这一主题直击当前问题的核心:全球仍有三分之一的人因技术、经济或地理限制无法及时获取灾害预警,导致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同时深刻反映了当前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与人类社会的迫切需求。因此,人们建立了气象预警联动机制。
气象预警联动机制作为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20年长江特大洪水期间,三峡水利枢纽通过精准的气象水文资料提前进行调度,成功避免分洪区六十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在农牧业气象服务方面,通过及时发布寒潮,霜冻,大风等预警信号可帮助农牧民调整种植放牧计划,减少损失。
除此之外,交通、电力、供热等部门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需高度依赖各种气象数据作为支持,如热力公司需明确气温的变化来及时调整供热,风力发电也需要知晓风速的变化。这些部门与气象部门联动协作,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
世界气象日不仅是纪念日,更是一次全球行动的号召。正如海报中呼吁的那样:“让预警之光穿透地域与阶层的屏障,抵达每个需要守护的角落”。我们要携手合作,建立全民早期预警机制,让每条预警信号成为生命的“守护符”,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