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食道癌26到30cm算晚期吗,关于食管癌,这些你需要了解

认识食管癌

食管癌是从下咽到食管胃结合部之间食管上皮来源的癌,主要有食管鳞癌和腺癌两大类。食管鳞癌是食管鳞状细胞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食管腺癌主要起源于食管下1/3巴雷特粘膜的腺管状分化的恶性上皮性肿瘤。

食管癌属于常见疾病,是我国发病率以及死亡率均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食管癌确切病因不明,考虑其发病与亚硝胺类化合物、霉菌、不良饮食习惯以及遗传等因素相关。主要表现进行性吞咽困难,手术、放疗、化疗等为主要治疗手段,是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晚期患者预后差,生存期短。

食道癌26到30cm算晚期吗

疾病分类

食管癌根据大体病理形态不同临床分为

早期:早期病例病变局限在粘膜内,没有周围组织侵犯以及远处转移。

晚期:病变出现淋巴结以及血行转移判定为中晚期食管癌。

食管癌根据肿瘤距门齿的距离不同分为

颈段:距门齿15~20cm为颈段食管癌。

胸上段:距门齿20~25cm为胸上段食管癌。

胸中段:25~30cm为胸中段食管癌。

胸下段食管癌:30~40cm为胸下段食管癌。

食管癌根据病变侵犯范围不同按照TNM分期

Ⅰ期:即T1~2N0M0。

Ⅱ期:即T2~3N0~1M0。

Ⅲ期:即T0~4N0~3M0。

Ⅳ期:即任何T任何N只要发生了远处转移M1。

病因

食管癌的确切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其发生与该地区的生活条件、不良饮食习惯(刺激性饮食、过烫、过快进食等)、存在强致癌物(亚硝胺类、霉菌等)、营养物质缺乏、病毒感染、缺乏一些抗癌因素及有遗传易感性等有关,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发病有家族聚集现象,无明显诱因。

食道癌26到30cm算晚期吗

主要病因

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毒素

食刺激与食管慢性刺激

一般认为食物粗糙、进食过烫,咀嚼槟榔或烟丝等习惯,造成对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可致局限性或弥漫性上皮增生,形成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慢性食管疾病如腐蚀性食管灼伤和狭窄等患者食管癌发生率增高,可能是由于食管内容物滞留而致慢性刺激所致。

营养因素

饮食缺乏动物蛋白、新鲜蔬菜和水果,摄入的维生素A、B2和C缺乏,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食管癌的发病常表现家族性聚集现象。在我国高发地区,本病有阳性家族史者达25%~50%,其中父系最高,母系次之,旁系最低。

食道癌26到30cm算晚期吗

诱发因素

饮食习惯

长期吸烟和饮烈性酒、吃热烫食物、饮浓茶、多食辣椒、食物过硬而咀嚼不细等,可引起食管病理生理改变,能与其他因素协同致食管癌的发生。

致癌物质

主要是亚硝胺类化合物和真菌。长期食用腌制类食物(如酸菜)、变质发霉的食物易诱发食管癌。

癌前病变及其他疾病因素

如长期慢性食管炎症、食管上皮增生、食管黏膜损伤、食管憩室、食管溃疡、食管白斑等均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或癌前疾病。

营养和微量元素

膳食中缺乏维生素、蛋白质及必需脂肪酸,可以使食管黏膜增生间变,进一步可引起癌变,微量元素铁、钼、锌、铜等的缺乏也和食管癌的发生有关。

肥胖

目前认为可能是由于肥胖能增加腹内压力,促进胃食管反流症及转变为Barrett食管。

症状

早期食管癌的症状一般不明显,常表现为反复出现的吞咽食物时有异物感或哽咽感,或胸骨后疼痛。中晚期多出现上述症状持续出现或吞咽食物有明显的吞咽哽咽感或困难,以及病变播散出现消瘦、发热、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呕血、咳嗽、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

食管癌的早期症状:

咽下有哽噎感

此症状最多见,可自行消失和复发,不影响进食,常在情绪波动时发生。

胸口疼痛

较多见,吞咽食物时,胸口有烧灼、针刺或牵拉般的疼痛,吞咽粗糙、偏热或有刺激性食物时更为明显,最初为间歇性疼痛,当癌肿侵及附近组织或有穿透时会变成剧烈而持续的疼痛。

食物滞留感和异物感

咽下食物或饮水时,感觉下行缓慢,甚至滞留;胸骨后有紧缩感,或有食物黏附于食管壁等感觉。

咽喉部感觉干燥和紧缩

咽下干燥粗糙食物尤为明显,常与情绪波动有关。

食管癌的中晚期症状:

吞咽困难

当2/3左右的食管周径被癌肿浸润时,会出现吞咽困难。

食物反流

常在咽下困难加重时出现,反流量不大,内含食物与黏液,也可能含血液与脓液。

疼痛

前胸或后背,尤其是肩胛部经常性有沉重感、钝痛或灼痛。

治疗

食管癌临床上建议采取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侵犯范围(病期)和发展趋向,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最大幅度地根治、控制肿瘤和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营养管、食管支架等。对拟行放疗、化疗的患者,应做KPS或ECOG评分等体力状态评分。

- End -

【特别声明】

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胸外知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