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四年的动荡任期后,特朗普如今再度回归,而这一次,他带着比以往更加迫切的“任务”——试图挽救已经走到悬崖边缘的美国财政体系。
5月中旬,特朗普突然对外释放“愿意访问北京”的信号,并高调取消对中国AI芯片出口的一项关键禁令,这一系列反常操作背后,隐藏着他对中国的罕见“低姿态”。
那么问题来了:一向强硬对华的特朗普,为何突然急着来北京?
一、美国债务体系濒临崩溃
特朗普的“焦虑”,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被美国金融系统的实际状况一步步逼出来的。
2025年,美国国债即将迎来集中到期潮,全年到期总额高达9万亿美元,而到6月底之前,需要兑付的金额就已经高达6.5万亿——还不包括利息。
这意味着,如果美国政府不能迅速找到资金接盘,美债市场可能会出现连锁反应,金融市场将陷入剧烈动荡。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美国的债务问题已经不只是“财政赤字”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接近“庞氏骗局”逻辑的体系性病灶。
美国靠不断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仅仅为了维持债务体系的表面运转。
2024财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利息支出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了国防开支,成为第三大财政支出项。
如此高的利息支出背后,是美债收益率在高利率政策下不断攀升的必然结果。
更糟糕的是,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占GDP比重已经达到6.36%,债务率高达123%,早已远超国际通行的“安全红线”标准。
这意味着,美债市场的基本信任机制正逐渐丧失,投资者对美国政府“永不违约”的信心正在被现实撕裂。
如果说以前美国还能靠美元霸权和“避风港”角色吸引全球资本为其债务买单,那么现在情况已经逆转。
连续三大评级机构——标普、惠誉、穆迪都已经相继下调美国的主权信用评级。
穆迪的调降发生在5月16日,时间点耐人寻味,这意味着美国正式失去了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中的“最后一块信用遮羞布”。
因此,特朗普此次“示好”中国,并非外交突破,而是一次金融危机前的紧急求援。
二、“关税牌”打烂了,特朗普寄希望于中国“兜底”
特朗普曾将贸易战视为“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核心手段。
回顾其第一任期,不难发现他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压制中国产业崛起,另一方面则是希望激活“美国制造”,重建本土工业体系。
然而几年过去,现实给了特朗普一个响亮的耳光。
贸易战不仅没有让美国制造业回归,反而推高了美国企业的制造成本,制造业的供应链断裂,通胀上升,直接逼得美联储不得不通过加息来“救火”。
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这三座大山已经压得美国经济几近窒息。
更加致命的是,美国的三大金融市场——股市、债市、汇市——在高利率周期下全面承压,美债收益率的飙升让政府偿债成本陡增,而美元信用的下降也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资本对美债的抛售情绪。
长期依赖的“美元回流机制”正在瓦解,而美国的工业基础却早已空心化,无力承接特朗普所谓的“制造业复兴梦”。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寄希望于通过外交手段重塑国际资本对美国的信心。
前不久,他紧急访问中东,试图从沙特、卡塔尔、阿联酋获取资金支持,虽然名义上收获了超过万亿美元的投资承诺,但外界很快发现,这些投资并未明确指向“石油美元继续增持美债”或“美元资产回流”这两个美国最关心的核心问题。
沙特和卡塔尔看得比特朗普更清楚,当前的美国信用正在下滑,政治极化严重,经济复苏前景黯淡,美债早已不是他们眼中的“避风港”。
他们不会轻易再把国家主权财富,绑在一艘即将进水的船上。
于是,特朗普“转身”向中国。他深知,中国依然是美债最大的海外持有国之一,人民币资产还未完全去美元化,只要中国继续持有甚至增持美债,全球资本就不会完全抛弃美元。
三、中国是最后的绳索
特朗普最近在多个场合罕见表态称“愿意访问北京”,并强调中美关系“对全球和平与统一至关重要”,还宣布取消对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出口的部分限制。
这样的措辞,明显与他一贯的“对华强硬”立场出现了转变。
原因不难理解,面对6月底高达6.5万亿美元的债务到期潮,美国财政部的窗口期只剩下短短一个多月,除非美联储大规模放水(这将进一步加剧通胀),否则唯一的办法就是让外国资本“接盘”。
而当前,有能力、有动机也有惯性继续买入美债的国家,几乎只剩下中国。
这就是特朗普为什么急着来北京。贸易问题是假,政治修复是假,真正的问题是“生存”。
他希望中国能够延续中美在金融层面的深度互信,不大幅抛售美债,甚至在关键时刻增持,为美国财政续命。
然而,中国并未急于回应特朗普的访华请求,原因也很清楚,中国早已不再是那个在金融和技术上对美国高度依赖的国家。
中美关系再怎么重要,也不可能仅靠特朗普的一句“和谈”就立即回暖。
更关键的是,中方很清楚:美债问题不是短期结构性问题,而是制度性溃败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如果中国一味兜底,最终将可能承担巨大的溢出风险。
当然,特朗普并非全无筹码。他取消了对中国AI芯片出口的限制,显然是在递橄榄枝,希望以此换取中国的“善意回应”。
但中国如果贸然回应,不仅没有任何战略回报,还可能被美国政坛视为“配合干预大选”。因此,中方的迟疑是理性选择。
特朗普急着来北京,本质是借钱,而非和解。美债体系濒临崩溃,关税战打烂,信用评级被全面下调,在这场即将爆发的金融风暴中,特朗普把中国当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但现实远比他想象的复杂,中国不会轻易为美国继续背书。特朗普若想“拿到筹码”,恐怕需要的不只是嘴上示好,而是真正的战略让步。
否则,不论他是否飞到北京,结果都注定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