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网欢迎您!!!

网站收藏健康资讯网联系我们

导航菜单

一岁娃因一碗鸡蛋羹确诊败血症,一口未熟蛋羹险酿祸!夏季沙门菌高发,家长需警惕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医生!孩子突然抽风了,还烧得厉害!”上周,我院儿科急诊室冲进一位抱着1岁婴儿的家长,孩子面色发白,体温高达39.7℃,刚入院时还出现了短暂的四肢抽搐。经过紧急检查和细致问诊,孩子被确诊为沙门菌感染引发的败血症,而“罪魁祸首”,竟是前一天家长给孩子喂的那碗“嫩滑”的未煮熟鸡蛋羹。

一岁娃因一碗鸡蛋羹确诊败血症

据家长回忆,为了让鸡蛋羹口感更细腻,特意缩短了蒸煮时间,蛋黄还是半流质状态就喂给了孩子。当天下午,孩子开始哭闹不安,傍晚体温骤升,夜间突然出现抽搐,家长这才急忙送医。经过抗感染治疗、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救治,孩子在住院6天后逐渐康复。看着孩子逐渐恢复活力,家长既庆幸又后怕:“再也不敢给孩子吃没煮熟的鸡蛋了!”

一岁娃因一碗鸡蛋羹确诊败血症

这样的案例并非孤例。近期我院儿科病房已连续收治3例肠沙门菌感染患儿,均合并沙门菌败血症,最小的刚断奶,最大的11岁。夏季气温升高,沙门菌繁殖活跃,而儿童肠道发育尚未成熟、免疫力较弱,成为沙门菌最易“侵袭”的群体。

沙门菌:藏在食物里的“隐形威胁”

沙门菌生命力顽强,尤其在夏季高温环境下更易滋生,未彻底加热的肉、蛋、奶是其最常见的“藏身地”,就像案例中没煮熟的鸡蛋羹,正是沙门菌繁殖的“温床”。

儿童感染沙门菌后,通常在12-72小时内出现症状,除了发热、腹痛、呕吐,还会排出黄绿色水样便。严重时,病菌可能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像上述病例一样出现抽搐,危及生命。此前收治的一名10个月大患儿,同样因食用未煮熟的鸡蛋羹感染,经过一周治疗才痊愈。

这些传播途径,家长必须严防

沙门菌的传播渠道远比想象中广泛,稍不注意就可能让孩子“中招”:

食物传播是主因:街头烧烤、凉菜若食材或加工卫生不达标,风险极高;未熟的牛排、溏心蛋、久放的凉拌菜,都是沙门菌滋生的“重灾区”。

接触传播暗藏风险:孩子玩耍后未洗手就抓食物,或接触被污染的宠物、玩具,都可能被感染。

蚊虫也成“帮凶”:夏季蚊虫活跃,接触污染物后再叮咬孩子,可能成为传播媒介。

做好“三关防护”,阻断沙门菌侵袭

预防沙门菌感染,关键要从细节入手,为孩子筑起健康防线:

严把饮食入口关:肉、蛋必须彻底煮熟,杜绝溏心蛋、带血丝的肉类;蔬菜水果洗净去皮;剩菜及时冷藏,存放不超过24小时,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

筑牢个人卫生关:培养孩子勤洗手习惯,饭前便后、接触宠物或垃圾后,用肥皂和流动清水洗手至少20秒,避免用手抓食物。

守好家庭环境关:厨房生熟砧板分开使用,定期消毒厨具;定期清理冰箱,抑制细菌繁殖;及时处理宠物粪便,减少污染风险。

一岁娃因一碗鸡蛋羹确诊败血症

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别拖延

若孩子出现腹痛、食欲不振、恶心、头痛、发热、腹泻,尤其是排出脓血或黏液样稀便,家长要第一时间带孩子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孩子的症状和近期饮食情况(如是否食用过未熟食物等)。

就医前,可给孩子饮用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记录排便次数、性状和体温变化。

特别提醒:切勿自行用药,以免掩盖症状、延误治疗。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期,一颗未煮熟的鸡蛋、一次疏忽的洗手,都可能让沙门菌有机可乘。只要家长做好饮食、个人和家庭卫生防护,就能大幅降低感染风险,让孩子平安度过炎炎夏日。

供稿/儿科

编辑/ 郑翔 董传奇 吴瑾雯

统筹/ 王锋

审核/ 张亚军

出品/ 宣传统战处

长按关注我们

推广健康知识

提高健康水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自发贡献或转载于互联网,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2024tuiguang@gmail.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合作:2024tuigua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