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注定属于风浪。有些人,却选择在宁静中谢幕。
83岁的蔡澜,就这样走了。
2025年6月25日,香港著名文化人蔡澜在养和医院安详离世。没有告别仪式。没有繁琐的悼念。遗体已火化,骨灰运回新加坡入龛。一切,都按照他生前的意愿。
这一消息传出,不只让人唏嘘,更是感慨。因为随着蔡澜的离世,”香港四大才子”时代正式落幕。金庸、倪匡、黄霑、蔡澜,四位文化巨匠全部谢世。
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谁能想到,这位享誉华人世界的”食神”,竟然出身新加坡。
1941年,蔡澜出生在新加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蔡文玄是诗人,笔名柳北岸,在邵氏电影公司做过发行宣传。母亲洪芳娉是小学校长。
从小住在戏院楼上的蔡澜,耳濡目染,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14岁时,他就在《南洋商报》发表影评《疯人院》。那份早慧,让人刮目相看。
16岁,他独自赴日求学。在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他系统学习了电影制作。回到香港后,一头扎进了电影圈。
这一扎,就是40年。
在邵氏,在嘉禾,蔡澜从制作经理做到监制。他监制的电影,部部经典:《快餐车》、《龙兄虎弟》、《一个好人》…与成龙的合作,更是佳话连连。
但1997年,蔡澜突然告别电影圈。理由很简单:”这辈子做的最错的事就是用40年做电影,那始终是别人的事情。”
离开电影后的蔡澜,才真正找到了自己。
他开始写作。写美食,写旅行,写人生感悟。200多本书,本本畅销。他的文字,有种独特的魅力:不装腔作势,不故作深沉,就像和老朋友聊天。
《蔡澜叹世界》、《蔡澜叹名菜》、《蔡澜逛菜栏》…一档档节目,让他成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食家。无论高档餐厅还是街头小吃,经他一说,都变得生动有趣。
2012年,他担任《舌尖上的中国》总顾问。”食神”之名,实至名归。
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蔡澜是其中最跨界的一位。金庸写武侠,倪匡写科幻,黄霑写歌词,蔡澜却样样精通。
1989年,蔡澜与倪匡、黄霑主持《今夜不设防》。三人被称为”香港三大名嘴”。节目”百无禁忌”的风格,创下收视纪录。
蔡澜的私生活,同样充满传奇色彩。
他与电影监制张琼文结婚,但两人选择丁克。蔡澜曾说:”我还没长大,怎么照顾孩子?”这话说了几十年,他也坚持了几十年。
2023年,妻子张琼文去世。同年3月,蔡澜在家中摔倒,股颈骨碎裂,从此需要轮椅代步。
面对人生巨变,83岁的蔡澜做了一个惊人决定:变卖香港所有房产,清空毕生收藏的古董字画,只留下珍藏的普洱茶。然后,搬进尖沙咀一家顶级酒店的顶层海景套房。
月租35万到50万港币。270度维多利亚港全景。
“旧屋不如美景疗愈心灵。这么美的景色,还不享受的话,好像很冤枉。”
为了照顾自己,他雇了8人团队:秘书、助理、护士、帮佣、司机,还有随时待命的医生和看护。
这种”断舍离”的生活方式,被外界视为极致的潇洒与通透。
网友们对蔡澜的离世,反应不一。
有人感慨:”四大才子全走了,一个时代真的结束了。”
有人佩服:”活得通透,走得潇洒,这才是人生。”
也有人质疑:”无儿无女,散尽家财,值得吗?”
但更多人被他的生活态度感动。金庸曾评价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尤其是对失落或不愉快遭遇处之泰然,一笑置之。
蔡澜的人生哲学很简单:”人生不过吃吃喝喝。”他认为,活一天过一天的人生很好,干脆没有担忧地去吃好东西,去旅行看美丽风景。
即使晚年身体抱恙,他也保持这份洒脱。不相信早睡早起、远离烟酒财色那套说法,照常喝酒跳舞,想怎么开心就怎么来。
他曾说:”钱花不完,人生才是失败。”
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死亡的坦然,让蔡澜成为许多人心目中活得最通透的人。
回望蔡澜的一生,精彩而多元。
电影监制时期,他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告别影坛后,他成为美食文化和生活哲学的传播者。
他用独特的个性和洒脱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人。无论是”食神”的美誉,还是”四大才子”的称号,都见证着他的才华与魅力。
蔡澜曾多次谈论生死:”生老病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活得快乐才是真正的幸福。”他强调”我活过”,把悲伤锁进保险箱踢入大海,只记开心事。
如今,随着蔡澜的离世,”香港四大才子”成为真正的历史。但他们留下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将继续滋养华语世界。
蔡澜用一生诠释了”活过”的意义。正如他的遗愿:不需要繁琐仪式,也不用遗言。他的人生,已经活出了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有些人追求长寿,有些人追求成功。而蔡澜,追求的是活得精彩。
这不就是,最有分量的人生态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