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曹米糯
108线电影号终于回归电影赛道了,今次聊一聊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新片《戏台》。
首先说点电影之外的闲话,原定于7月25日上映的《你行!你上!》《长安的荔枝》突然宣布提档一周,导致本该在7月17日上映的《戏台》排片被占无奈延期,这事儿说起来真是挺恶心的。大家最痛恨的不文明行为之一——插队——不就是这样吗?一个说自己财大,一个说自己气粗,谁也惹不起,只能牺牲没财没势的老实人。
都说好莱坞被资本控制了,但好莱坞的资本至少知道装装样子,不会为了赚钱破坏行规,破坏信誉,最后连脸都不要了。人家大厂的大制作往往会提前好几年确定档期,一方面为了宣传,从电影节到漫展,从超级碗到电视节目,好莱坞大厂的宣传是一个全面的长线的计划,需要足够的时间配合。另一方面,大制作提前确定档期也是为了避免恶性竞争,各家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正面迎战或者错峰上映,没必要扎堆火并全败俱伤。
中国市场虽然不及好莱坞完善,但先前的运行逻辑也大差不差。后来审查越收越紧,被拖延的,被要求回炉再造的,被无限期搁置的,这些情况都影响着一部电影的定档。口罩三年更是雪上加霜,病毒说变就变,电影院说封就封,片方为了生存只能见缝插针地极限定档。
坏毛病就这样养成了,突然定档的,突然撤档的,上映没两天又下映的,下映没两天又莫名其妙重映的……“中国模式”真是无敌啊,连电影市场都摸着石头走出了一条无序的、混乱的、不确定的独一无二之路,搞不好还等着别人来抄作业呢!
说回电影本身。尽管我非常欣赏陈佩斯早年的小品,也非常佩服他在权力和主流面前不卑不亢的态度,但电影不是小品,不是话剧,不是电视剧,电影有电影的标准,以电影的标准我很难给《戏台》高分。
《戏台》改编自同名话剧,但这个故事的原创性真心一般,如果你听过侯宝林先生的经典相声《关公战秦琼》,又看过老舍先生1949年之后的话剧作品《茶馆》,那么你完全可以猜出《戏台》七八成的样子。不过话又说回来,“天下文章一大抄”,如果你改得巧改得妙,再造新经典也不是不可能。只可惜陈佩斯没办到,他的舞台思维太根深蒂固,电影版《戏台》从内容到形式始终跳不出话剧的框框。
比如说剧本。话剧受舞台限制,无论空间还是时间都不太能展开,但电影不是这样,电影可以表现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拿“班主寻找大嗓儿”一段为例,电影只选取了大戏院和包子铺两个点,上一秒刚到包子铺,下一秒就回到大戏院,观众几乎感受不到时间空间的变化。其实导演完全可以跟拍班主从大戏院到包子铺的整个过程,不但可以再现老北京城的风貌,还可以通过班主的神态、步态、自言自语,强化人物焦急的内心。
摄影方面也是相当之单调。按道理说,传统戏院上下层、前后台的格局,空间感是极强的,机位选得好,哪怕是固定镜头都可以拍出人来人往的效果。再大胆一点,还可以尝试长镜头,几个空间一镜到底,电影感必然会所有提升。然而《戏台》根本没在这方面下功夫,全片最常见的镜头是全景和中景,看起来更像是同步跟拍的话剧LIVE版。
长镜头成本高,调度复杂,难以实现,但特写镜头呢?也成本高,调度复杂,难以实现吗?片中有段情节,一手遮天的洪大帅开枪打死了刘八爷,大帅的手下随手抄起一件行头扔在地上擦血,这里如果多加一个特写镜头——考究的戏班服装被人血染红——戏子的悲剧命运一目了然。但电影里没有,有的依然是全景和中景。
诚然,有些导演为了风格化会故意把电影拍出舞台感,但《戏台》是那种追求风格化的电影吗?一开篇就是炮火连天,攻城略地,还有特效复原的老北京城大远景,这明明是奔着写实去的。想要借助电影语言让舞台上的故事变得更真实,然而从剧本到摄影,舞台思维又牢不可破,这怎么可能行得通呢?
既然都说到这儿了,也不差再吹毛求疵地说说人物。既然《戏台》有《茶馆》的影子,那么肯定少不了群像。整体上讲,《戏台》的群像还是有亮点的(尤其是姜武饰演的洪大帅和黄渤饰演的大嗓儿),但问题依然不少。首先,班主和大戏院经理两大角色重叠度很高,他们都深谙人情世故,都要为一大班人马的生计负责,大多数情况下也都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电影中班主和经理同时出现的场景非常之多,他们面对难题的反应也非常相似,于是,越往后杨皓宇饰演的经理越像是班主的影子,白白浪费了杨的演技。
其次,关键人物金啸天的性格变化断裂明显。开头为了儿女私情要生要死,毫无担当,结尾又为了坚守和传承义无反顾,铁骨铮铮。虽说人性是复杂的,但复杂到一觉醒来判若两人,说服力从何谈起?
再次,《戏台》中的唯一女性角色——洪大帅的六姨太——完完全全是个工具人。其实这是个很值得深挖的角色,她身上既有狂热的个人崇拜的非理性,又有朴素的女性解放的潜意识,当然,还有在历史车轮下挥之不去的悲剧宿命。但狂热的个人崇拜需要铺垫,朴素的女性解放需要逻辑,没有合理的铺垫和逻辑,让她进被窝就进被窝,让她私奔就私奔,那她就是个道具,跟一张桌子一把椅子没什么区别。
之前说过,电影可以表现更大的空间和更长的时间。电影版完全可以摆脱话剧“一日之内”的限制,增加金啸天和六姨太的“前缘”故事线,同时也让他们在被世俗左右之前更本真的性格特征浮出水面,呼应他们日后的选择。
再再次,男旦凤小桐的形象也相当之刻板,比六姨太强不了多少。显而易见,编剧是把凤小桐这一角色当女人来写的,他恨不得将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所有刻板印象全部集中在凤小桐身上——矫揉造作、挑三拣四、攀比、猜忌、胆小、懦弱……我真心问一句,女性和扮演女性的男旦到底得罪谁了?
梅兰芳蓄须明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吧,其实四大名旦中的程砚秋也有过不堪路警骚扰、归田耕读不再登台的经历。而且程砚秋讲信义,重承诺,热心公益,嫉恶如仇,人家只是在舞台上扮演柔弱的女性而已,并不意味着舞台下男旦们一个个也都是软骨头。
我也不是非要《戏台》政治正确地加入一大堆女性角色,当年的戏院、茶馆都是男人的天下,将创作重点集中在男性身上符合客观史实。但你要展现男性风骨就专注地展现,可不可以不要拉踩其他人?
最后,为避免被人断章取义,我必须明确两点:①我从没说过《戏台》是烂片;②我也从没说过不推荐大家去院线捧场。其实从片头的字幕字体就能看出陈佩斯是很用心的,但“很用心”和“专业的电影掌控能力”是两回事。好在陈佩斯不是虚伪的人,所以我对陈佩斯的尊重也根本不需要通过虚伪的方式来展现。
◆欢迎关注备用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