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核心制度之——
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小课堂
何为急危重患者抢救制度?
指为控制病情、挽救生命
对急危重患者进行抢救
并对抢救流程进行规范的制度
基本要求
急危重患者的范围,包括但不限于出现以下情形的患者: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等。
建立抢救资源配置与紧急调配的机制,确保各单元抢救设备和药品可用。建立绿色通道机制,确保急危重患者优先救治。医疗机构应当为非本机构诊疗范围内的急危重患者的转诊提供必要的帮助。
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现场级别和年资最高的医师主持。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不受其执业范围限制。
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应当将抢救记录记入病历,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怎么设置急危重患者范围?
根据本机构或科室常见疾病谱
情况来确定
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病情危重,不立即处置可能存在危及生命或出现重要脏器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患者等。
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未明,根据其症状的诊疗流程,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导致重要脏器功能损害或危及生命。
患者急性起病,诊断明确,根据诊疗规范,必须立即处置,否则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或危及生命,如有明确治疗时间窗的疾病。
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并有恶化倾向。
出现检验或检查结果危急值,必须紧急处置的患者。
患者出现其他预计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必须紧急处置的病情。
医疗机构的抢救资源包括哪些?
医疗机构的抢救资源包括但
不限于以下几项
抢救人员
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有接受抢救技能的培训,掌握抢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抢救操作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包括心肺复苏等),具备独立抢救能力,并注意培养专科抢救人员(包括心包穿刺术、气道开放技术、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心电复律、呼吸机使用等),有条件时建立应急医疗分队,紧急状态时能立即到位、开展抢救。
抢救药品
根据医疗机构常见急危重疾病的抢救流程和本区域常见急危重疾病抢救时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应用的药物进行配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心肺复苏药物、呼吸兴奋药、血管活性药、利尿及脱水药、抗心律失常药、镇静药、止血药、平喘药等。
抢救设备
根据医疗机构常见危急重症疾病抢救时需要配备的设备进行配置,包括但不限于吸氧设备、简易呼吸器、除颤设备、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负压吸引设备、心肺支持设备、洗胃机、便携式超声仪和快速床旁检验设备等。
其他
临床科室可设置抢救区域和抢救床位
如何确保各单元抢救设备和
药品可用?
医疗机构应将本区域内抢救设备安置于固定的、便捷可及的位置,定期维护和巡查,始终保持待用状态;各单元医务人员知晓抢救设备位置、使用方法,知晓抢救设备缺乏或故障时替代设备的调配流程。
抢救药品种类和数量能满足本区域常见的急危重症患者抢救需要;各单元医务人员知晓抢救用药使用流程、补药流程和应急预案。
抢救设备及药品齐全
定人保管 定位放置 定量储存
定期检查 定期消毒 随时补充
各类仪器
保证性能良好,避免抢救时出现故障
抢救物品
不得外借,值班护士交接班要做好记录,保证随时投入抢救
何谓绿色通道机制?
包括哪些内容?
医疗机构“绿色通道”是指医疗机构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的快捷高效的服务系统。它所救治患者的理念是:以患者为中心,对急、危重症患者按照“优先处置转运”及“先及时救治,后补交费用”的原则救治,确保急诊救治及时有效。医疗机构应有各部门间的协作机制,职责任务明确,参与救治人员符合资质。
进入绿色通道的患者或机制
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病种或人群绿色通道:可疑传染病、重点病种(包括但不限于,严重创伤、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卒中、急性颅脑损伤、急性呼吸衰竭等)及重症孕产妇、重症新生儿的紧急救治。
流程绿色通道:如院前、分诊、就诊、会诊、手术、药物治疗、输血治疗、检验、影像学检查、收治入院、转运等环节优先处理的机制;突发应急事件处理流程。
财务绿色通道,先抢救后付费制度。
绿色通道标识。
急危重患者抢救由谁协调组织?
临床科室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由科主任、上级主管医师或在场的年资最高的医师负责组织和实施。
临床科室应制定抢救常规,指派有一定临床经验和技术水平的医师和护士担任抢救工作,对于病情复杂的,要及时请上级医师和有关的专科参加抢救。
紧急情况下医务人员参与或主持急危重患者抢救,不受执业范围限制。
急危重症患者多学科救治时的原则是什么?
急危重症患者涉及多发性损伤或多脏器病变的患者,应及时请专科医师会诊,并由现场主持抢救的最高资质的医师主持多学科会诊。根据会诊意见,由可能威胁到患者生命最主要的疾病所属专业科室接收患者,并负责组织抢救,如落实救治科室存在争议,应立即通知医疗管理部门予以协调确认。
参加抢救人员
应全力以赴、分工明确、紧密配合、听从指挥,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准确执行医嘱,用药、处置正确无误。
涉及科室部门
必须全力配合,畅通无阻。需要他科协助抢救时,被邀请科室必须派人及时到场参加抢救,不得拒绝和拖延时间。
多科共同抢救
由主管科室负责指挥抢救,必要时由医务办公室或医院总值班指定负责人指挥抢救。
抢救过程的注意事项
抢救过程中,要严密观察病情,用药处置准确。
若需要口头医嘱,必须准确、清楚,尤其是药品、剂量、给药途径与时间等要交待清楚, 护士执行前应复述口头医嘱,并请医师确认。
抢救完成后6小时内应当将医嘱及抢救记录详细记入病历,记录时间应具体到分钟,主持抢救的人员应当审核并签字。
对抢救工作须严格交接班制度,对病情变化、抢救经过、用药情况要详细交代。
在抢救患者的同时,及时与病人家属沟通,病情变化及病危情况随时向家属交待。
抢救结束后的查对和清理要求
严格查对制度,各种急救药物、输液空瓶、输血空瓶等用完后要统一放置,以便事后统一处理和查对。
抢救物品使用后,要及时清理,归还原处和补充,并保持整齐清洁。
若抢救传染病患者,则要按照传染源消毒常规进行处理。
特殊抢救工作的上报
凡重大伤亡事故及大批来院抢救的病人,应向医疗值班员报告,并要逐级上报医院领导及上级主管部门。
对抢救记录有何要求?
抢救记录是指患者病情危重,采取抢救措施时所作的记录。
抢救记录内容包括病情变化情况、抢救时间及措施、参加抢救的医务人员姓名等,要做到及时记录,抢救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因抢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时书写病历的,有关医务人员应当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注明。
危重症患者应及时向患方告病危,记录与患方沟通的说明。
监制|董雷
审编|周小康
编辑|王婧琪
作者|张露萍
刊期|第112期
来源|本号原创